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 2~5 题。“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几乎一夜之间传遍世界,没有人再怀疑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速多向的全球信息传播,将使人类再无隔绝孤立之虑。在这样史无前例的成就中,新的危机却悄悄萌发了。
美国思想家梭罗曾说过:“我们热切地挖掘了大西洋隧道,期望新旧大陆更为密切地接近,实际上传来的最新消息不过是阿德莱亲王打了个哈欠。”危险正是在这里。对于传媒来说,葛底兹堡大战和王室打哈欠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有可能湮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创造是不平等的:有的有用,有的无用;有的可信,有的可疑;有的之所以被传播,只是因为偶然的错误。借助现代化科学手段,信息1秒钟可以到达月球,可以绕地球七圈半,等发现了错误再纠正,收到信息者可能已经关闭了收音机。未来社会的信息过剩,一如生产过剩带来经济危机一样;很可能是人类进步所付出的必然代价;信息过剩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将导致信息的贬值。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又进一步指出:“大量但无用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灾难。”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系统的建立,信息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人们每天要接收许多与自己无关或互相矛盾的信息。英国科学家戴恩·谢恩克斯认为,过去十年里计算机的发展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因特网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任何只要拥有必要设备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发往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同时也可以接受大量各式各样的信息。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会不由自主地求助于它,而这也使许多人疲于应付,筋疲力尽。当然,这种“不由自主”是源于担心自己跟不上信息发展的心理压力。目前,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并在努力防止这种日趋严重的危害。
第2题: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梭罗的话,是为了说明( )。
A.信息太多,传播太快,会造成人们预想不到的危机
B.信息过剩会降低信息的质量,影响双方密切的接近
C.过剩信息的快速传播,将可能湮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D.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人们无法判断某些信息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成现代汉语。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第3题:
阅读冰心《往事》(——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33~35 小题。
第 33 题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赞美了大海怎样的品格?
第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这首诗的层次及各层的含义是什么?
第6题:
阅读钱钟书《论快乐》中的一段,然后回答 33~35 小题。
第 33 题 从上面一段文字看来,作者所论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第7题: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第 111~115 题:
第 111 题 1978—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 )
第8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21~25 题。
第 21 题 不能说明第一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借宝宝的提问来引导他参与阅读;
不回答,告诉宝宝等看完书或讲完故事再提问;
先简单回答,在故事告一段落或结束以后再详细交流
第13题: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
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第1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第1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第17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第18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1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