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提出了“民间个人网络募捐该不该搞”的话题,但“网络已成为一个新 的慈善平台,网上募捐日渐成为一种公益文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请根据 给定资料一、六、七,解析“慈善”与“公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字数不 超过150字,12分)
参考要点
慈善的内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救济行为,其性质属于志愿性公益事业。慈善包括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实际援助、社会捐助、志愿服务及无偿救助等。公益是一种普遍互助的价值观念,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慈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以及社会公共和福利都属于公益的范畴。
第1题:
给定资料提到“网络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和不确性,也给网络募捐带来了监管上的难度,请根据给定资料四、五,联系实际,提出保障个人网络牧犬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有效途径。(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满分15分)
第2题:
给定资料提到“网络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网络募捐带来了监管 上的难度”,请根据给定资料七、八,联系实际,提出保障个人网络募捐真实性与 合法性的有效途径。(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15分)
参考要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障个人网络募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第一,建立、健全有关个人网络募捐的法律法规,规范、保护和促进网络募捐有序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对网络募捐的审批管理。任何个人未经民政部门审批,不得组织社会性捐赠活动。
第三,加大对网络募捐的监管力度。应成立专门的救助机构加大对个人捐款进行监管,公布账目,最大限度地实现透明化和公开化。
第四,引入法律手段,明确网络各服务环节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引导网络从业人员、网络服务机构严格自律,杜绝有害信息和不良网络产品的制作、复制、发布和传播。
第五,加强网络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和普及拦截过滤等网络技术。
第3题: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基于慈善目的的公开募捐。
第4题:
慈善事业搞募捐的最基本原则是自愿。
第5题:
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开展()。
第6题:
电子商务平台即是一个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的平台。
第7题:
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变得较为复杂,但大致遵循()模式。
第8题: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不得采取公开募捐方式开展公开募捐
允许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公开募捐
网络求助真伪难辨,不仅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声誉,还挫伤了社会爱心
凡属骗捐、诈捐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9题:
新闻信息——舆论形成
民间舆论——新闻报道
产生话题——话题持续存活——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平息
产生话题——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平息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个人可以发起公开募捐;
慈善组织设立后就可以开展公开募捐;
慈善组织不得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
慈善组织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开展定向募捐。
第13题:
给定资料表明:“个人网络募捐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请根据给定资料 二、三、四、五分析个人网络募捐的利弊。(25分)
参考要点
网络已经成为新的慈善平台,网上募捐渐成公益文化。然而网上募捐却面临着募捐的现实性与网络的虚拟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捐助要求真实;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又无法保障它的真实性。“卖身救母”中的主人公陈某救母心切,为博取更多人的同情和帮助,有选择地公布求助信息,固然可以理解,但是,陈某的行为违背了求援信息全面、真实这一救助的基本要求,影响了救助人的知情权,伤害了救助人扶危济困的高尚感情。‘‘奔跑中的鸵鸟”网上求助,也引起网友的质疑,引起一场信任危机。“雪儿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以及网络的虚拟性,进行欺骗,伤了网友的心。从建立、维护一个正常的、合乎规范的网络募捐秩序的角度来看,不管出于何目的,隐瞒部分事实都不值得提倡。同时,网络募捐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增多,主要表现在隐瞒捐助信息、虚假发布信息、网上欺骗以及冒名欺诈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影响了广大救助者的知情权,伤害了救助者的高尚情感,破坏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这虽与网络的隐匿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网络募捐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募捐的捐助体系,加大对网络募捐的监督管理。
第14题:
以下关于慈善募捐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15题:
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当对利用其平台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进行验证。
第16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不能推断出()。
第17题:
网络论坛是一个和网络技术有关的网上交流场所。一般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
第18题:
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是()。
第19题:
近几年来,网络慈善募捐现象非常火爆,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纷纷加入募捐的行列,为慈善事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在慈善募捐中也出现了一种以慈善之名、利用他人的同理心、虚构或隐瞒事实进行慈善活动的诈骗行为。对此,你怎么看?
第20题:
公开募捐
非公开募捐
定向募捐
网络募捐
第21题:
登记证书
募捐方案
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信息披露制度
第22题:
第23题:
网上交易洽谈
网上通讯
网络信息查讯
网络发布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