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人请一位作家指认他的著作中写得非常潦草的一段,他说:“我写这几句时,只有怀素和尚与我在一起,现在也只有他才知道。”作家的意思是( )。
A.大部分人不能理解草书
B.怀素的草书天下无人能及
C.作家已忘记了这一段话的内容,难以识别自己的字迹
D.作家从不轻言创作过的东西
第1题:
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这段话的意思是( )。
A.一个作家的愿望是通过他的宣言表达出来的
B.作家的动机是否正确主要看其是否善良
C.作家的主观愿望只有从他的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来检验
D.作家的行为应该在社会大众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2题:
记得他曾因某些作家在文字上过于拘泥于语法规范而向我表示过不满,以为这样太琐细,太刻板,太学究气了。这段话主要支持( )的观点。
A.他认为拘泥于语法规范太刻板
B.他对某作家不满
C.他向我报怨
D.他拘泥于语法规范
第3题:
试论怀素的草书艺术。
李白曾做诗赞赏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独步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扫却山中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怀素的代表作《自叙帖》是怀素自述学书的经过,以及一些封建士大夫对他书法创作的评价,内容非常丰富。
第4题:
第5题:
鲁迅曾经批判一位作家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尖锐的批评了他的反动思想,指出他宣扬资本主义文艺,反对无产阶级文艺,这位作家是谁?
梁实秋
略
第6题: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是()(国别)作家()说的。他写的散文随笔一共有()篇。
第7题:
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第8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说这石像即使不是李冰的儿子,“我仍然把他看成李冰的儿子”?
第9题:
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从作家反映生活的能动性角度谈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第10题: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他是被宋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作家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法国作家杜马在俄国旅行时,来到一个城市,决定参观城里最大的书店。书店老板听说作家要来,便把所有书架都摆上了杜马的书,让杜马高兴。杜马走进书店看了看,问:“其他作家的书呢?”老板说:“都……卖完了。” 这则笑话笑的是( )。
A. 杜马的书无人买 B. 老板的慌张,无准备
C. 老板的回答与他的愿望相反 D. 老板讽刺杜马的书卖不出去
C 书店老板让所有书架都摆上杜马的书的目的是让来参观的杜马高兴,可结果当杜马向老板询问时,老板的回答却肯定会让杜马不高兴。因此这则笑话就是笑老板的回答与他自己的愿望相反,故选C
第14题:
据说有人专程到某个国家拜访一位国际知名的大作家,但遍寻不获。后来,有人指给他在街上踯躅着的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说这就是那位知名作家,知音人愤怒了,质问陪同的该国政府人员,何以让这样一位人物沦落至此,岂非有失国体。那人耸耸肩,做个无可奈何的表情回答:“要不是这样,他就写不出目前这样的作品呀!”对以上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貌相,也许沦落街头的流浪汉就是一位名人
B.当作家没有前途,名作家还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
C.作家应该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来丰富自己的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D.恶劣的环境、痛苦有缺陷的人生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有一位作家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是()
第18题:
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第19题:
下列有关柳永的说法正确的有()
第20题:
刘震云是当代中国重要作家,请结合他的作品谈谈你对他的创作的认识。
第21题:
第22题:
王羲之
欧阳修
苏轼
怀素
第23题:
托尔斯泰
契柯夫
普希金
冈察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