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55万人次。 由此可以推出:A. 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B. 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C. 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D. 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题目

: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55万人次。 由此可以推出:

A. 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B. 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C. 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

D. 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相似考题
更多“: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55万人次。
    由此可以推出:

    A、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B、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C、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
    D、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陈述类题目的技巧知道:文章主旨是:莫高窟的预约参观方法有效调控游客的流量。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D正是对主旨的抽象概括,说明科学的方法(预约参观)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保护了文物和增加了参观人数)。选项A是说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文章中没有提到,只是说更优质的服务;选项B是说实现利益最大化,过于绝对,不严谨;选项C是说之前游客流量不平衡,不能从原文推出。

  • 第2题:

    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髙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55万人次。
    由此可以推出( )。
    A.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B.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C.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
    D.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答案:C
    解析:
    由“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可以推出,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是不均衡的。因此,C项是可以推出的论断。简单概括过程就是:先是游客流量不均衡引起多方面问题,于是采取了预约参观这一措施,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第3题:

    敦煌莫高窟初创期彩塑和壁画明显地保存了外来艺术的痕迹。


    正确

  • 第4题:

    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髙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髙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55万人次。
    由此可以推出( )。
    A.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B.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C.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
    D.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答案:C
    解析:
    由“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可以推出,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是不均衡的。因此,C项是可以推出的论断。简单概括过程就是:先是游客流量不均衡引起多方面问题,于是采取了预约参观这一措施,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第5题:

    7、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展示中心运用高科技再现了原本的敦煌盛景,是采用了哪种思维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无中生有法

    C.情景还原法

    D.逆向思维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