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C
更多“1931年-1935年间,陶行知发起了()运动。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22年发表《教育独立议》竭力倡导教育独立运动的是()

    A.蔡元培

    B.陶行知

    C.黄炎培

    D.杨贤江


    参考答案:A

  • 第2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第3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不少地区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


    (1)晏阳初和梁漱溟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方案①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a.“四大教育”。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存在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这些问题如不得以解决任何建设事业都将谈不上。而要根本解决此四大问题必须从事“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第一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要解决愚的问题具体做法是“从文字及艺术教育着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的准备”。凡关于文字研究开办学校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乡村教育制度的确立都包括在内。其首要工作是除净青年文盲将农村优秀青年组成同学会使他们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坚分子。第二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它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使农民在破产的农村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相当的补救方法;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以充裕其经济生产力。第三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它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及科学医药的设施使农民在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下能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以保证他们最低程度的健康。具体措施是要创建农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由村到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个县单位的保健体系:县设保健院区设保健所每村设一个保健员由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经过短期训练后担任负责全村的医疗保健工作使每一个农民都有得到科学医药治疗的机会。第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它是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它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b.“三大方式”。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相脱节与生活实际相背离的弊端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晏阳初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第一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对象设置初级、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第二社会式教育:以一般群众和农民团体为对象开展读书、演讲等活动。第三家庭式教育:以家庭中各成员为对象的生活、生产常识教育。②梁漱溟提出建立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乡农学校。a.学校由学众、教员、学董、学长组成。学长和学董是“乡村领袖”是乡农学校的领导;由众学董组成学董会由乡村中推选有资格德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组成为乡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是乡农学校的教师和乡村建设的指导者;学众则是乡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是成年农民。b.学校按自然村落和行政级别分村学与乡学两级;实行“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将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合一。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人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机构。乡农学校的组织结构按农村自然村落及其行政级别形成。其组织原则是:其一“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即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以村学代村公所乡学代乡公所乡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措施都通过乡农学校、借助教育的力量来实施。其二学校式的教育与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在乡农学校中成立儿童部、成人部、妇女部和高级部。儿童部以实施学校式的普通教育为主;成人部、妇女部则主要是社会式的教育多在农闲进行;高级部是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骨干人才。其中尤其注重成人的社会教育。c.学校课程分两类其一为以知识教育和“精神讲话”为内容的共有课程其二为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而设的个别课程。(2)晏阳初和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异同①相同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均注重乡村教育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将教育与乡村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方式上均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②不同点:第一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不同。晏阳初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病”具体表象的归结;梁漱溟着力从中国文化寻找中国乡村问题的病因。第二乡村教育的理论和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晏阳初更注重乡村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引进现代民主意识和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梁漱溟则主要借鉴中国古代乡约制度并加以改造更注重弘扬传统道德。

  • 第4题:

    陶行知


    答案:
    解析: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 第5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
    解析:
    ⑴生活即教育。①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②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③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⑵社会即学校。①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②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⑶教学做合一。①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②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③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知即传。④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评价:从思想背景来说,“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摆脱传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