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昆体良于公元96年发表了他的教育专著()。 ”相关问题
  • 第1题:

    昆体良认为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


    答案:错
    解析:
    观点错误。 昆体良认为,学校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场所。他反对当时罗马奴隶主子弟都在家里进行初等 教育的习俗,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优越得 多。原因在于: (1) 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学 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2) 学校还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 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克服儿童唯我独尊、自命不凡的状态,培养的学生在大庭 广众面前能态度自然、举止大方。 (3)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和与 世隔绝的感觉,可培养发展儿童间友谊、合群的 品性。

  • 第2题: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书中,他提出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他还论述了学前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2)论教学。在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

  • 第3题: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原则


    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书中他提出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他还论述了学前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2)论教学。在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 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书中,他提出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他还论述了学前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2)论教学。在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上,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

  • 第4题:

    昆体良认为( )是教育的基础和原材料,反 映了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A.兴趣
    B.天性
    C.品德
    D.习惯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昆体良教育思想的掌 握情况。他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智力活动 的能力,低能、愚笨不可教的人是极少的,就像 "鸟生而能飞,马生而能跑”一样,人生来就有从 事智力活动的能力,这是自然赋予人的特性。 这种天赋能力是教育的“原材料”,是基础。教 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其特 点,做到在教学中适合各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使每个学生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 第5题: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