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严羽认为:“诗之极致有一:曰()。”
入神
略
第2题:
严羽强调学诗要以()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
识
略
第3题:
严羽《沧浪诗话》说:“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请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你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这段话是认为孟浩然的学力远比不上韩愈,但诗歌的水平则又高出韩愈,这是严羽的观点和认识,不见得是公论。但严羽在这里是为了说明他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而韩愈的诗很多是写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显得厚重质实,并且有些诗已开了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以学问入诗的滥觞,与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妙悟”说要求已大相径庭了。所以严羽认为孟浩然“其诗独出退之之上”。
略
第4题:
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1)严羽提出“别材别趣”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题材,不同于书本的知识 、学问;诗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议论著作以阐明道理为宗旨。这个特殊的旨趣(兴味、兴会),也就是审美感受。他对诗歌的审美特性与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相当自觉和深刻的。他既认识到诗歌所遵循的思维规律不同于议论说理,但并非排斥理性认识。把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思维规律如此明确和系统的阐述,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尚属首次。
(2)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即要靠心领神会,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并举孟浩然和韩愈为例,孟浩然学力不及韩愈,但论诗则韩不及孟,原因是孟“一味妙悟”。他强调“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学诗的正路,可见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他还把“悟”及其最高境界“入神”作为评价历代诗歌成就的标准,推崇盛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论,正是诗歌的形象思维的规律,说得如此具体明了,且有条理,亦大体得当,是前人所未发。但把历代诗歌与佛教门派生硬比附,又反而弄巧成拙。
(3)提倡“以盛唐为法”。严羽认为: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概括出盛唐诗时代风格: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相当准确。他力倡盛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认为盛唐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思维规律,二是盛唐之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追慕盛唐气象,瞧不起孟郊、贾岛和“四灵”苦寒狭小的诗风。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突破儒家诗论传统的影响,自学地捍卫诗歌的审美特性,对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但他阐述诗歌的审美特性尽管有时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但未能从根本上着眼,故难免给人有迷离恍忽之感;所倡“以盛唐为法”又过于绝对,成为明清时期复古拟古的先声。
略
第5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