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题:
4、用于解释休克发生机制的“微循环学说”是谁最早提出的
A.Le Dran
B.Crile
C.Lillehei
D.Warren
按照微循环障碍学说的观点,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生命重要器官血液灌注量严重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休克时,微循环灌流量减少主要与 微循环灌流压降低 、 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 或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有关 。 造成微循环灌流压降低的原因有: 1 血液总量减少: 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失血,失液 2 心输出量降低: 这是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多发生在急性心肌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或者心舒张受限引起心输出量急剧下降,使有效灌注量减少,导致休克。 3 血管容量增大: 为过敏性、神经性或某些感染性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分为 : 1 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 :毛细血管前阻力主要由小动脉、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紧张性构成,前边提到的血液总量减少和心输出量降低,不仅使微循环灌流压降低,还可以引起交感 - 肾上腺髓质兴奋,使小动脉、 微动脉等的前阻力血管收缩,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引起微循环灌灌注流减少,此外,血管紧张素 II 、血栓素 A2(TXA2) 也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 2 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 :毛细血管后阻力是由 微静脉和小静脉的紧张性所构成,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可使后阻力血管收缩,后阻力增加,致使血液淤积在微循环内,静脉回心量减少,上一章讲的 DIC ,在微静脉和小静脉内形成微血栓,也可以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 3 血液流变性改变: 根据前边讲的休克的原因,其中,烧伤、创伤、感染等,血管破裂,血细胞与血管壁、血细胞之间黏附性增加加之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血液浓缩,黏度增大等,致使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引起微循环灌灌注流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