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一生需经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最后的阶段是()A.潜伏期B.性器期C.生殖期D.肛门期

题目
弗洛伊德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一生需经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最后的阶段是()

A.潜伏期

B.性器期

C.生殖期

D.肛门期


相似考题
更多“弗洛伊德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一生需经历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最后的阶段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皮亚杰
    C、艾里克森
    D、罗杰斯

    答案:C
    解析: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发展需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个危机,如果危机处理的不好,将会影响下一阶段问题的解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 第2题: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差别在于(  )

    A.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而埃里克森更强调超我的力量
    B.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C.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而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D.关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阶段的理论,而埃里克森提出八阶段理论

    答案:C,D
    解析: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而埃里克森更强调的是自我的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好坏,有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

  • 第3题:

    【多选题】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阶段视为心理性欲阶段,个体所经历的心理性欲阶段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口欲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老年期


    弗洛伊德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婴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以性心理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性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几乎是一个同义语。 (1)口腔期。弗洛伊德把初生到满周岁这段时间称为口腔期,这个阶段婴儿力比多发泄的主要性欲区是口腔。 (2)肛门期。这一阶段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3岁末。这时,幼儿的主要性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的排泄活动成为力比多发泄的主要途径。 (3)性器期。这一阶段从3岁到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区转到了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获得力比多的满足。 (4)潜伏期。这一阶段从5岁到12岁。当儿童解决了俄狄浦斯或伊利克特拉情结后,他们的力比多冲动就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和同伴交往等所取代。 (5)生殖期。这一阶段从12岁到20岁。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器官的成熟,儿童的心理从“自恋”转变为“异性恋”。异性恋倾向一旦形成后,就一直持续人的一生,再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 第4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圄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亦非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者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5)二者都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是埃里克森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病理性的后果。同时,埃里克森也指出,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复存在,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 第5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儿童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