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进步不仅为当代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同时 也为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创造了条件。为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各阶层收 入之间差距过大的问题,战后西方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程度不等的社会福利制 度,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环节对社会收入关系进行调节。福利国家的建立使当 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的确使得雇佣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程度 的改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资本主义的剥削的本质,不能因此而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就代 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由如下: 第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但是不管如何变化, 只是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范围内, 无论如何也不会触动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等自我改良, 仍然是一种消极的 “扬弃” , 是资本与劳动的“妥协” 。但是,不管进行怎样的“妥协” ,都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本身的范围。究其实质,所谓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 机制为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巩固资本的统治而对其生产 关系进行的某些局部调整。 第二,福利政策尽管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配形式出现某些变化,但是它无论如何不 会消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不会触动到产品的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反而强化了这种关系。 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大致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劳动者自己上缴的保费; 二 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保费;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严格来讲,劳动者自己上缴的保费是 来自于其工资的一部分;雇主为雇佣工人交的保费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必要劳动的直接扣 除;政府的财政补贴虽然是从税收收入中开支的,但税收收入却最终来自于劳动者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所自鸣得意、大肆宣扬的社会福利制度, 其资金来源既不是出自于资本家,也不是出自于政府,而是出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出自 于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 第三, “职工入股”计划不但没有改变股份制的私有性质,而且加强了资本主义剥削。 “职工入股”计划仅仅是一种分配方式,雇佣工人作为小股东是不可能与大资本家来平等地 分享权力的。相反,资本家却能通过“职工入股”计划,既能集中资本,又能把雇佣工人的 收益同企业的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最终得到雇佣工人忠于企业并为企业卖力的好处。 第四,福利制度的推行虽然使雇佣工人的工资增长了,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时期资 本家利润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在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雇佣工人所得到的份额越来 越小,而资本家得到的份额却越来越多。由此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并不断扩 大。 由此可见,福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真的改善雇佣工人生活水平过低的状 况,而只是为了给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便使得资本家赚取更多 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 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更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社 会矛盾的经济根源。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属性依然是资本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