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宋明两代统治者的慎刑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包括()

    A.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B.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C.慎刑恤狱,务求其实

    D.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参考答案:A, B, C, D

  • 第2题:

    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主张,同时强调的是:( )

    A.明法慎刑

    B.明礼慎罚

    C.明德慎刑

    D.明德慎罚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为谋求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周初统治者(一说周公姬旦)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峻法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周初统治者将“德教”的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 第3题:

    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重刑

    B轻刑

    C中刑

    D省刑


    A

  • 第4题:

    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宽刑。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被称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的是谁?


    正确答案: 陆九渊

  • 第6题:

    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包括()

    • A、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 B、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 C、慎刑恤狱,务求其实
    • D、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主张,进而提出"慎刑"的主张,强调的是:()

    • A、明法慎刑
    • B、明礼慎罚
    • C、明德慎礼
    • D、明德慎罚

    正确答案:D

  • 第8题: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与永徽律疏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
    2)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敕、令、格、式起等条文作为一门
    3)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成为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
    4)删去永徽律疏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对个别字也有改动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宋明两代统治者的慎刑思想。

    正确答案: “慎刑”思想在我国传统刑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所说的“慎刑”是指慎重地运用刑罚,即发动刑罚必须谨慎,能不动用刑罚则尽量不动用刑罚。宋明时期,日趋完善的审判制度所体现的恤刑原则,实际上针对的是一般主体,即任何犯人都有申辩、要求复审和复核的权力;其次,恤刑的内容也在增加,以最初单纯的实体上的减免刑罚到宋明以后在审判程序上对滥施刑罚的严加控制。可以说,伴随封建法制的不断完善,对恤刑原则的贯彻也就更加深入和全面。总体来看,“恤刑”原则作为一项封建的法制原则,其实质仍然是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它赋予统治者的只是一个“仁德”之虚名。尽管如此,其毕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的一面,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刑法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明代政治家、思想家丘濬慎刑恤狱的司法原则。

    正确答案: 丘濬重视法律的作用,维护法律尊严的思想在司法问题上的反映就是慎刑恤狱,不枉不滥,刑罚适中。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情定罪”。他认为,审理案件单靠有限的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应注意以往的判例,衡量犯罪的情节和行为人的动机、目的。
    (2)注重证据。他认为审理案件“必备两造之辞,必合众人之听,必核其实,必审其疑。”要注意收集证据,并对刑讯制度持否定态度。
    (3)限制赎刑。他主张对赎刑严加限制。只可适用于轻罪,而决不可适用于死刑。
    (4)控制复仇。他首先肯定复仇,但是如果国家法律对复仇行为不加控制,“苟杀者转相报复,焉用国法为哉!”因此,他主张实行有限制的复仇,即父母兄弟被他人所杀,欲报仇者要当告官,不应擅杀仇人,且误杀、戏杀、过失杀人不准复仇。
    (5)慎用赦宥。他认为,古代的赦宥是针对因过失和意外事件而触犯刑律的轻罪,后世曲解其旨,经常滥赦,且定为常制。因此主张赦宥只应施行于社会动乱之时和案情可疑之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是( )两代。
    A

    宋、元

    B

    宋、明

    C

    元、明

    D

    明、清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西周统治者总结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刑事立法方面提出了“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唐初法律思想正确的是()。

    A、重视执法

    B、礼刑结合

    C、慎刑恤狱

    D、君权神授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不属于唐初统治者“慎刑去狱,务求其实”思想的体现的是()

    A.完善死刑复核制度

    B.刑无等级

    C.选任公正善良之人执法

    D.反对刑讯逼供,注重犯罪事实


    参考答案:B

  • 第15题:

    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宽刑。

    A

    B



  • 第16题:

    简述儒家思想在战国、西汉、宋明、现代四个时期所出现流派的情况?


    正确答案: (1)战国孟子“仁政”把孔子这一学说发展为系统的理论,“以德行仁”“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修身名言“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苦劳饿空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汉代董仲舒“谶(chen)纬说”今文经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天人感应;神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心)学:两宋周敦颐、程颐与程颢、张载、朱熹(理或道学)周、程、朱主张宇宙本原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张主张气为宇宙本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代王阳明(心学)“心即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宋明理学融儒、释、道为一体。
    (4)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收道家、佛家心性之学,尤其借助西方科学思想和方法所构建。

  • 第17题:

    西周统治者总结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刑事立法方面提出了“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是()两代。

    • A、宋、元
    • B、宋、明
    • C、元、明
    • D、明、清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

    • A、宋
    • B、清
    • C、唐
    • D、明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被称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的是谁?

    正确答案: 陆九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包括()
    A

    以隋为鉴,安人宁国

    B

    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C

    慎刑恤狱,务求其实

    D

    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

    重刑

    B

    轻刑

    C

    中刑

    D

    省刑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主张,进而提出“慎刑”的主张,强调的是(  )。
    A

    明法慎刑

    B

    明礼慎罚

    C

    明德慎礼

    D

    明德慎罚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为谋求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周初统治者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即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峻法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周初统治者将“德教”的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