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充满同情心
B充满自信心
C缺乏同情心
D缺乏自信心
第2题:
关于个体发展的动因,有人认为它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这种 观点被称为内发论;而有人认为它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这种观点被称为 论。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按摩起源于()
第6题:
下述不是运用人际关系媒介的必要条件的是()
第7题:
立体感是指一种立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源于“正式的立体”,也可能源于“虚构的立体”。
第8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第9题:
宗法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井田制
第10题:
解决求人难的困扰
排解中国人难于了解的障碍
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能量
中国人富有的同情心
第11题:
人的本能行为和劳动、生活实践
人的本能行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人的智慧、劳动和生活实践
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原始的劳动
第12题:
只要;又;因为;反而
既然;又;所以;从而
只要;就;因为;从而
既然;就;所以;反而
第13题:
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情感绝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为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同情”是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
B.道德品质高的人更可能富有同情心
C.“同情”是人的天性
D.人们都应该去同情其他人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A只要;又;因为;反而
B既然;又;所以;从而
C只要;就;因为;从而
D既然;就;所以;反而
第17题:
如果说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力量,那么需要就是这种力量的源泉。
第18题:
按摩起源于()。
第19题:
行笔要“涩行”,所谓“涩行”,即是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克服这种力量而前行。
第20题: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产生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按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
第21题:
“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也感到甚为遗憾”
“对你此时的心情我也很理解”
“对你的感受我甚为同情”
“对你的遭遇我也有同感”
“我将努力转达你的意见”
第22题:
人体的本能行为和劳动、生活实践
人体的本能行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人的智慧、劳动、生活实践
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原始的劳动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