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成语与典故中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四面楚歌——项羽
    B.三顾茅庐——刘备
    C.围魏救赵——孙膑
    D.一鼓作气——曹操

    答案:D
    解析:
    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在曹刿的精明策划下,最后鲁国一鼓作气以弱胜强。故D项的成语与典故中的人物对应不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

  • 第2题:

    “才高八斗”的典故是指历史上哪位人物?


    正确答案:“才高八斗”的典故是曹植。

  • 第3题:

    单选题
    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A

    霍去病——封狼居胥

    B

    祖逖——闻鸡起舞

    C

    韩信——瞒天过海

    D

    晋文公——退避三舍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4题:

    单选题
    下列朝代与人物和“问鼎中原”、“官渡之战”、“五胡十六国”等历史典故相对应的选项是(  )。
    A

    战国、袁绍;西晋、刘渊;东汉、曹操

    B

    战国、袁绍;东汉、曹操;西晋、王孙满

    C

    东汉、王孙满;西晋、刘渊;战国、周定王

    D

    战国、楚庄王;东汉、曹操;西晋、刘渊


    正确答案: B
    解析: “问鼎中原”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洛阳),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的粮仓,进而击溃袁军的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际,在西晋北部版图上自立门户,建汉称帝。由此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时期。

  • 第5题:

    下列词语包含的典故与人物相对应错误的是:

    A.墨守——墨子
    B.南橘北枳——晏婴
    C.闻鸡起舞——祖逖
    D.推敲——李白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
    A项,“墨守”指的是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城,故世人谓之“墨守”。故A对应正确,排除。
    B项,“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讲的是齐国政治家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留下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南橘北枳”,故B对应正确,排除。
    C项,《晋书 祖逖传》记载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和好友刘琨为了报效国家,在半夜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以报效国家,后人称为“闻鸡起舞”。故C对应正确,排除。
    D项,“推敲”的典故出自于贾岛和韩愈。唐代诗人贾岛在赴京城考试时,边走边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究竟“推”和“敲”哪个字更好,不幸冲撞到韩愈的车驾,韩愈推荐用“敲”字更好。故D项对应错误,当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 第6题:

    请问,“凿壁偷光”典故中的主人公是()人物?


    正确答案:匡衡

  • 第7题:

    单选题
    下列历史人物与相关成语典故,对应正确的是(  )。
    A

    魏征——兼听则明

    B

    项羽——一字千金

    C

    曹操——问鼎中原

    D

    赵高——纸上谈兵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兼听则明”最早出自《苟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唐时,魏征用以回答唐太宗的询问,“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对应人物为魏征,对应正确,当选。B项,“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对应历史人物是吕不韦而非项羽,意思是这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有“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等。C项,“问鼎中原”出自《左传》,对应的历史人物是楚庄王而非曹操。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与曹操有关的典故包括“望梅止渴”“挟天子以令诸侯”“老骥伏枥”等。D项,“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应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而非赵高,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按兵书布阵,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与赵高有关的典故有“指鹿为马”等。因此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