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儿童开始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儿童已不再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的人或别人来认识,而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说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
第6题: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第7题:
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常常受他人的干扰,以下属于他人干扰的是()。
第8题:
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第9题:
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以别人的姿态风度自居,这是表同作用的表现。
第10题:
自主性差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一些盲目、易变动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常来自于他人的干扰,主要有()。
第11题:
投射作用
否认作用
转移作用
白日梦
第12题:
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能大大降低自己对事物的喜爱和投入
放弃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跟随别人
因为表面现象就盲目地模仿或学习别人
自己的情绪容易被他人影响。
第13题:
价值观辨析法是指
A、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B、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较符合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C、教师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观察并模仿榜样的行为,使自身受到强化,从而实现受训练的目的。
D、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所谓归因,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和()。
第18题:
所谓“自我反思”是指()。
第19题:
()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
第20题: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第21题:
关于人生价值的认识错误的是()。
第22题:
张三期末考试考砸了,他认为是老师题目出得不好所导致的
李四在大一时没有获得一等奖学金,他认为原因是自己与辅导员的关系不好
王五做海鲜生意失败,就吃安眠药自杀了
周老师上英语课时讲错了题目,便解释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好,思路不顺
第23题:
对别人报有不满和怨恨
相互隐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不珍惜集体会议或其他可以进行团队协作的机会
不愿为别人提供自己职责之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