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汉代董仲舒把道学、法学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又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北宋时,儒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可见()
第2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身影在哪里?不能说这一百多年中国没有文化创造和积累,但与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相比,与同时期世界文化的蔚为大观相比,我们的分量确实还不够厚重。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梦,我们应该() ①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③恢复民族自信,全面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④做出正确选择,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开拓者
第3题:
时代在变迁,但春节仍然是亿万中国人不变的情结,虽然电话、网络拉近了时空距离,但是为了能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大部分中国人在春节前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第4题:
“中国智慧自成语境”。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第5题:
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对待传统文化,应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应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第6题:
继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首播后,2014年2月11—13日,《中国谜语大会》也在央视成功举办。此活动旨在()
第7题:
近年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再度复兴,孔子开始了走向全球的新周游列国记——过去五年,中国在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第8题: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第9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和()。
第10题: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不竭的源泉 ③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第11题:
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经中央电视台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这启示我们要() 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 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 ④动员全民参与听写,弘扬民族精神
第12题: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第13题: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是()
第14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第15题:
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第16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学家在6000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材料二相传我国在夏商时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17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儒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里对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长期起着支配作用。儒学主张“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精神使中华文化即便是对外来文化也不排斥。可以说,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其海纳百川的结果。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的什么特性?这一特性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18题:
近年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再度复兴,孔子开始了走向全球的新周游列国记——过去五年,中国在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 孔子思想历经两千多年依旧被传承,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史书典籍的传承 ③汉字的使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第19题: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的特点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20题: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就要()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大力弘扬现代西方文明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坚持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第21题: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文化纽带指什么?()
第22题:
广东人爱煲汤,重庆人爱唰火锅,在饮食上中华大地各有喜好。这()
第23题: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关键要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