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现实主义批评
B.社会历史批评
C.唯美主义批评
D.心理批评
第2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现实的个人”或“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因为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下列属于“科学”形式的现实主义的有:()
第6题:
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相通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可以任由今人进行解读,历史是一种主观的思考产物。
第7题:
试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第8题:
试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第9题:
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序言中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这也就是说()
第10题: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11题:
历史类比
历史对比
历史再现
历史归纳方法
第12题:
几何式的现实主义
历史式的现实主义
宗教式的现实主义
生物式的现实主义
第13题:
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现实之外别无历史。所谓“现实之外”同“世界之外”一样,只在纯粹的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现实之外并不是“非历史”,现实之前也不是“前历史”。我们不能说先有历史后有现实,而只能说有历史就有现实;既不能笼统地说历史先在于现实,也不能抽象地说历史使现实得以存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 B.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
C.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 D.“现实之外”并不存在
根据文中表述“现实之外别无历史”可知A项“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表述是正确的,此外也可推知历史依托于现实,“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即B项。文中表述“‘现实之外’只在纯粹的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可知D项“‘现实之外’并不存在”。而C项“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在文中毫无提及,无从得知。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如何看待世界历史的现实本质和发展趋势。
第17题:
习近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第18题:
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
第19题:
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第20题:
现实主义传统倚重的是()
第21题:
蔡元培的()说,有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第22题: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的某种意义上的“现实”是()
第23题:
第24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