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不同?
第2题: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 )。
A.感性认识有直接性
B.感性认识有片面性
C.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不可靠
E.感性认识有表面性
第3题:
某次全市司法工作者会议进行分组讨论。其中有一个小组共8人。会议开始时小组长问大家原来各自是否认识。结果是全组中仅有一人认识小组中的3个,有3人认识小组中的2人,有4人认识小组中的1人。
如以上统计属实,则最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
A.小组长认识的小组中人数最多,其他的人相互认识的人就少
B.此类会议是第一次举行,大家都是新面孔
C.有些成员所说的认识可能仅仅是在电视或报告会上见过而已
D.虽然组内成员原来的熟人不多,但原来认识的却是至交
第4题:
第5题: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叫做“()”。
第6题: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第7题:
教学过程作为认识活动,对学生来说有许多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8题:
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的种类有()。
第9题: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有()。
第10题:
第11题:
认识水平;认识标准;认识能力。
认识目标;认识标准;认识水平。
认识对象;认识条件;认识任务。
认识环境;认识条件;认识深度。
第12题:
假想的犯罪
对象认识错误
工具认识错误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客体认识错误
第13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强调( )。
A.人们在改造世界活动中认识世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认识有能动性,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E.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第14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第15题:
某学术会议正在举行分组会议。某一组有8人出席。分组会议主席问大家原来各自认识与否。结果是全组中仅有一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三个人,有三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两个人,有四个人认识小组中的一个人。 若以上统计是真实的,则最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会议主席认识小组的人最多,其他人相互认识的少。
B.此类学术会议是第一次召开,大家都是生面孔。
C.有些成员所说的认识可能仅是在电视上或报告会上见过面而已。
D.虽然会议成员原来的熟人不多,但原来认识的都是至交。
E.通过这次会议,小组成员都相互认识了,以后见面就能直呼其名了。
第16题:
第17题:
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客体的过去性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影响?
第18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强调()。
第19题:
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历史认识主体、客体、中介三者统一的途径有哪些?
第20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第21题:
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第22题:
在经常的自省中认识自我
在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
在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以活动的成果来认识自我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