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科学家研究了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发现,全球超过的国家及地区在气候寒冷时期爆发的战争次数是温暖时期的两倍;在中国过去的1000多年里,战争、大范围动乱和朝代更替大都对应着特别漫长的寒冷时期;欧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与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事件甚至法国大革命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气候变冷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的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气候变化总在发生,社会冲突、朝代更替也总在发生,共同发生变化的东西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

题目
近来,有科学家研究了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发现,全球超过的国家及地区在气候寒冷时期爆发的战争次数是温暖时期的两倍;在中国过去的1000多年里,战争、大范围动乱和朝代更替大都对应着特别漫长的寒冷时期;欧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与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事件甚至法国大革命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气候变冷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的发生。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气候变化总在发生,社会冲突、朝代更替也总在发生,共同发生变化的东西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
B.气候变暖是引发人类冲突与战争的重要原因,例如,在1981年到2002年间的温度升高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内战的次数比平时有所增加
C.2003年,由于印度洋升温影响季风活动,导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降水大幅度下降,引发粮食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继而引发武装冲突
D.气候变冷比气候变暖更可怕,气候变冷意味着农作物收成下降,粮食、能源供应紧张,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考题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这段文字主要( )。A. 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B. 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C. 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 D. 论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
论点:气候变冷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的发生。
论据:全球超过的国家及地区在气候寒冷时期爆发的战争次数是温暖时期的两倍,在中国过去的1000多年里,战争,大范围动乱和朝代更替大都对应着特别漫长的寒冷时期;欧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与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事件甚至法国大革命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指出气候变冷和社会冲突、朝代更替之间未必有因果联系,直接削弱论点,当选;
B.项:说明气候变暖和社会冲突、朝代更替之间确有关系,但无法判断气候变冷是都会引发社会冲突与朝代变更,无关选项,排除;
C.项:举例说明气候变暖会导致武装冲突,无法判断气候变冷是都会引发社会冲突与朝代变更,无关选项,排除;
D.项:指出气候变冷对于日常生活的危害,与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无关,无关选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更多“近来,有科学家研究了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们发现,全球超过的国家及地区在气候寒冷时期爆发的战争次数是温暖时期的两倍;在中国过去的1000多年里,战争、大范围动乱和朝代更替大都对应着特别漫长的寒冷时期;欧洲1550年到1850年的“小冰期”与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猎巫事件甚至法国大革命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气候变冷会导致社会冲突和朝代更替的发生。 ”相关问题
  • 第1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显示气候变暖
    B. 松树和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
    C. 花粉含量变化显示属于气候呈现冷暖周期
    D. 气候研究最可靠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

    答案:C
    解析:
    根据第二段及第三段信息可知,“花粉含量变化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C项说法正确。根据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可知,沉积层本身并不能显示气候冷暖,A项错误;根据第二段信息“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可知,B项“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错误;D项“最可靠数据”表述太绝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 第2题:

    气候变化与社会演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并非难以理解。随着气候变化的发生,气温、降水的强度和分布等都会相应地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造成饮用水及食物的短缺。变化发生后,就很可能会引起针对饮用水、粮食等生活必须物品的争夺。再者,伴随气候变化出现的洪水、干旱、风暴和热浪等灾害天气,也会给很多地区和国家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子。除此之外,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所导致的大规模的居民迁移,也会使大范围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然,社会演化变迁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受多个因子影响的,除了气候变化之外,政治、经济和宗教等都是重要的因子。
    这段话主要表达了( )。
    A.社会演化变迁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
    B.气候变化带来的水和食物的短缺是导致大范围冲突的主要原因
    C.社会演化变迁是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
    D.人们对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演化变迁的认识还不足够


    答案:C
    解析:
    文段主要阐述了气候变化与社会演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和气候变化对社会演化变迁造成影响的三个方面原因,并指出社会变迁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B选项只提到食物和水,概括不全面,故首先排除。选项D谈的是人们对影响社会演化变迁因素的认识程度,与文段的主题不吻合,故排除。选项A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A项只提到“气候变化”对社会演化变迁的影响,而忽略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因素,过于片面,故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第3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自觉地提出思想路线问题,是在()。

    •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解放战争时期
    • D、大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A

  • 第4题: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认为,战国时期的气候是()。

    • A、寒冷
    • B、炎热
    • C、干燥
    • D、温暖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巴黎协定是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各方同意将全球平均温升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以内,并力争控制在()以内。


    正确答案:2;1.5

  • 第6题:

    1857年到1893年欧洲历史上不只发生过一次与宗教有关的战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近3000年来,我国经历了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时期,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由此可以得知,()时期出现了气候变冷的情况。

    • A、战国
    • B、西汉
    • C、隋唐
    • D、南宋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在地球构造活动频繁的时期,环非洲、南美和欧洲的新海洋盆地开始扩展,产生了新的空间。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的生物发生反应,死亡的生物随后被埋在海底沉积物中,形成了富含碳元素的页岩。大气中的碳被固定下来,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下降,减小了温室效应并降低了全球温度,这对海洋生命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科学家认为,全球变冷或变暖后果同样严重。下列哪项为真,最能支持科学家的论断?()

    • A、在全球变冷的200年后,由于频繁的火山爆发,使得固化在岩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重回到大气层,部分恢复了温室效应 
    • B、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物生态危机,科学家发现在26万年前全球变冷的时期,海洋生物发生过类似的危机 
    • C、大规模且长期的自然变化,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在短期内的巨大改变对整个系统来说都具有冲击作用 
    • D、科学家观察到气候变冷的发生超过几百万年,而不是几十年或几百年,这还很难和我们迅速变化的现代气候条件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候变化应对的科技支撑重点任务是().

    • A、组织国内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与业务队伍,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和外交对策研究
    • B、完善和检验我国气候系统模式,综合分析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结果和相关气候变化历史资料,识别全球气候变化中自然与人为变化的分量,预估未来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加强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
    • C、开发研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评估模
    • D、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采用我国自己发展的气候变化区域情景和新的研究方法,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为国家制定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及环境外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单选题
    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被后人赞颂为“圣女”。她目率领法国军队对抗外国入侵,并多次打败侵略者。该事件发生的时期是()
    A

    普法战争时期

    B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之所以反思国家主义,主要与他们对哪场战争的反思有着紧密联系?()
    A

    护法战争

    B

    一战

    C

    北伐

    D

    普法战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认为,战国时期的气候是()。
    A

    寒冷

    B

    炎热

    C

    干燥

    D

    温暖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由于温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关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周期所致
    B. 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
    C. 未来有进入气候冷相位的趋势
    D. 花粉含量分析是气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答案:D
    解析:
    D项表述“最有效手段”太过绝对,所以不选。A项强调的“周期”与第一段中科院提出的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相同;B项强调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与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可以准确定年……分析了5350年以来的……”符合;根据最后一段信息,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 第14题:

    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被后人赞项为“圣女”,她曾率领法国军队对抗外国入侵,并多次打败侵略者,事迹发生的时期是


    A.普法战争时期

    B.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 第15题:

    历史上欧洲与中国的首次交往和“丝绸之路”有怎样的紧密联系?


    正确答案: 使丝绸之路到达欧洲,中国使臣第一次到达西方,之后中方官方相交开始,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后汉书》记载了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东汉京师洛阳觐见了大汉皇帝。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 第16题: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之所以反思国家主义,主要与他们对哪场战争的反思有着紧密联系?()

    • A、护法战争
    • B、一战
    • C、北伐
    • D、普法战争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于气候温暖期基础上。由此可以认为()。

    • A、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
    • B、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
    • C、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 D、交又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在地球构造活动频繁时期,环非洲、南美和欧洲的新海洋盆地开始扩展,产生了新的空间,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的生物发生反应,死了的生物随后被埋在海底沉积物中形成了富含碳元素的页岩,大气中的碳被固定下来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下降,减小了温室效应并降低了全球温度,这对海洋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后果,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冷或变暖后果同样产生。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科学家的判断?

    • A、在全球变冷的200年后,由于频繁的火山爆发使得固化在岩页中的碳以CO?的形式产生到大气层,部分恢复了温室效应 
    • B、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生物危机,科学家发现在26万年前全球变冷的时期,海洋生物发生过类似的危机 
    • C、大规模生长期的自然变化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在短期内的巨大改变对整个系统来说都是有冲击作用 
    • D、科学家观察到气候变冷的发生超过几百万年而不是几十、或几百年,这还很难和我们迅速变化的现代气候条件联系起来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近年的欧洲连续经历严寒的冬天,这似乎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相左。但在不少专家看来,异常寒冷事件并未说明气候变暖趋势(),相反,这是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愈加频发的()。


    正确答案:逆转;缩影

  • 第20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 A、国家安全
    • B、国防安全
    • C、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填空题
    巴黎协定是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各方同意将全球平均温升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以内,并力争控制在()以内。

    正确答案: 2,1.5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影响和对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A

    国家安全

    B

    国防安全

    C

    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候变化应对的科技支撑重点任务是().
    A

    组织国内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与业务队伍,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和外交对策研究

    B

    完善和检验我国气候系统模式,综合分析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结果和相关气候变化历史资料,识别全球气候变化中自然与人为变化的分量,预估未来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加强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

    C

    开发研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评估模

    D

    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采用我国自己发展的气候变化区域情景和新的研究方法,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为国家制定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及环境外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