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关于家庭学习环境软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3题:
关于现代家长的说法,你认可哪一种:()
第4题:
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
第5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动脑筋把玩与学习兴趣联系起来,在游戏和活动中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6题:
父母给孩子的温暖与关爱较少,对孩子过多干预和禁止,对子女的态度简单粗暴,从而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上述情形属于()的亲子关系。
第7题:
家长应是孩子的倾诉对象,倾听是与孩子沟通的主要渠道,家长在倾听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第8题:
现在的小学课本难度很大,很多孩子学起来很吃力。因此,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幼儿园多学一些知识,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阶段知识,这样就不用担心孩子到了小学跟不上。对此,你怎么看?
第9题:
移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时候,也给黑客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机遇。
第10题:
家长要以身作则,因为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
要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尽量让孩子少受干扰
家庭不需要有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因为家长与孩子任务不同,家长需要为家庭谋生而忙碌
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应该有正确的态度,给孩子传递正向、美好的信息
第11题:
第12题:
要有足够的耐心
充分地尊重孩子
多给孩子讲大道理
必须有充分的陪伴时间
第13题:
亲子游戏具备以下哪些特点()。
A能够启迪孩子的智慧
B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
C锻炼孩子相互配合的能力
D能够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乐趣
E使家长顺理成章教给孩子知识与技巧
第14题:
孩子的学习来自于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因此()
第15题:
面对孩子时,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这包括:()
第16题: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材料一对青少年上网问题,有下述两种观点:观点A:“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观点B:“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摘自“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公益广告)材料二某市团组织举办“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征文活动,要求就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政府、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几个方面,就青少年应如何适应网络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用矛盾分析法对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第17题:
家长与老师相互配合,对孩子进行监督,家长要检查完学生的家庭作业,分析完错题后才能让他上网,聊天。如果检查结果错题过多,就减少他的上网时间,甚至不让孩子上网。“减少他的上网时间,甚至不让孩子上网”这是一种()
第18题:
在家庭中,也要注意文明礼貌,做到下列几点()
第19题: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影响越来越大。对青少年上网问题,有下述两种观点: 观点A:“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观点B:“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选自“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公益广告探讨青年学生解决上述矛盾冲突的办法: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论证。
第20题:
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会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兴趣班。有的家长给孩子报班是因为担心孩子学习被落下,也有的家长是因为担心孩子无人看管发生安全事故。有多少家长给孩子报了暑期培训班?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93.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给孩子报暑期培训班的中小学生家长多,93.2%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家长大都给孩子报两个及以上培训班。集中补习学业短板、防止孩子假期学习懈怠和担心孩子落后是家长给孩子报暑期培训班的三大原因。52.1%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大多孩子反感上暑期培训班。65.4%的受访者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焦虑、不“抢跑”。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81.2%的人是中小学生家长。其中,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9.5%,二线城市的占47.7%,三四线城市的占18.6%,城镇或县城的占3.9%,农村的占0.4%。 进一步调查显示,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类暑期培训班中,课外辅导班(76.8%)最多,文化课补课班(58.3%)和兴趣班(56.2%)也比较多,其他还有竞赛类培训班(23.0%)等。至于中小学生面对暑期培训班的态度,52.1%的受访者坦言是反感的,“不愿意去上”,30.4%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喜欢去,17.5%的受访者则是无所谓的态度。 家长为孩子报培训班的动机有哪些?调查中,58.2%的受访者指出是趁假期集中补习学业短板,57.3%的受访者认为是防止孩子假期学习懈怠,51.7%的受访者指出有的家长发现周围报班孩子多,担心自己孩子落后,其他还有:家里没人看管孩子,担心孩子安全(39.5%),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36.4%),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15.1%)以及孩子自己喜欢(7.1%)等。暑期家长为孩子疯狂报班,为补短板也为跟风,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第21题:
孩子或其他成员为自己做了事,哪怕是小事也要说“谢谢”
家长为孩子做事,哪怕是小事,也要求孩子说“谢谢”
自己给孩子或家庭成员带来不安和妨碍,都要轻声说“抱歉”
当孩子,哪怕不是故意,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不安或妨碍,也要求孩子说“抱歉”
第22题:
孩子眼中的老师,由保育、教育兼备的呵护照顾型,变成了以教育为主的要求引导型
学习的方式由幼儿园的游戏玩耍,变成了强制学习
行为规范、各项制度的增多,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社会、家长的期望和要求突然增高,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