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艺术,列入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生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规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的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取材于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载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第1题:
绘画,或者说一切空间艺术,是人类在()的物质实体形式中实现自我,而不是像声乐艺术、舞蹈和表演艺术那样,以人的自身作为某种精神力量的载体。
A相通
B相同
C相联
D相异
第2题:
语言的起源说认为()是人类的母语。
第3题:
诗歌、雕塑、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的艺术。
第4题:
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具有哪些共同点? 简析它们的时代背景与艺术价值。
第5题:
简述梅尧臣诗歌的风格特色和艺术追求。
第6题:
设计与科学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第7题:
简述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中的影响。
第8题:
以下对于绘画艺术描述错误的是()。
第9题:
艺术
习俗
符号
科学
第10题:
第11题:
科学的普遍性,艺术的普遍性,根植的基础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普遍性,普遍真理性,根植的基础与时空界限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普遍性根植的基础
第12题:
绘画
诗歌
艺术
音乐
第13题: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构图的原则是()和()。
第14题:
在18世纪,音乐、诗歌、绘画、雕刻被总称为()。
第15题:
下列属于立体构成艺术的是()。
第16题:
康德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
第17题:
人类原始衣服和住所都和()有关,用多种材料编织的东西,有时它们是生活用品,有时它们却成为艺术佳作。
第18题:
简述艾青诗歌的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第19题:
发型绘画是绘画艺术的基础。()
第20题:
艺术
人文科学
美的艺术
五艺
第21题:
是人有意图的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物不同于自然
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重要技巧与作为知识的科学不同
艺术创作不同于手工艺生产
艺术即游戏
第22题:
第23题:
绘画和音乐
诗歌和音乐
绘画和诗歌
建筑和音乐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