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第1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当时的哪些航海家为大西洋变为“桥梁”作出了贡献?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中,走在前列的首先是哪两国?这一变化“有利”于欧洲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哥伦布;麦哲伦等。葡萄牙;西班牙。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原始积累)。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赫-俄模型假定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意味着两国()
第5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和总体实力对比以及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提出了()的作战原则。
第6题:
穆勒认为两国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由()决定。
第7题:
目前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是()
第8题:
中日两国磋商的主要形式
第9题: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近代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对决,战局的胜负对两国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①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沉重打击②资金、市场的得失对双方都产生重要影响③日本的近代化道路更为宽广④清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第10题:
简述唐代中日两国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根据相互需求原理,决定两国产品交换实际比例的关键因素是()
第17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第18题:
如果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大,那么两国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第19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和总体实力对比以及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确立了()战略方针。
第20题:
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第21题:
2012年2月,习近平同志访美,指出: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日两国。
第22题:
两国商品绝对成本的差异
两国商品相对成本的差异
两国间贸易联系的程度
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
第23题: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