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④闻其贤者也则悦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题目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正确答案:B
     5.【答案】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 第2题:

    请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十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朽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的人的言辞吧。凡是读书人中胸怀才志,而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欢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会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慨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以言状之处,(这)大概是(人)越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作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的人而后才能写出好诗。

  • 第3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正确答案: 出自战国时期屈原《渔父》

  • 第4题:

    下列句子中,“弛”用其本义的句子是()

    • A、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 B、其志弛以肆
    • C、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恐其弛而不严也
    • D、唯正月十五日,许金吾弛禁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正确答案: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 第6题: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正确答案: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 第7题:

    多选题
    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思想的是()。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E

    极高明而到中庸


    正确答案: E,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弛”用其本义的句子是()
    A

    乃弛弓而自后缚之

    B

    其志弛以肆

    C

    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恐其弛而不严也

    D

    唯正月十五日,许金吾弛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文中歌颂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正确答案: 歌颂了屈原永葆高洁的志向和以死殉志的崇高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各句中“其”字是代词的是()
    A

    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B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其”属于语气词的是()
    A

    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B

    郑人使吾掌其北门之管。

    C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D

    其祁奚之谓也。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正确答案: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句子中“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是()。

    A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B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

    D衛荘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荘姜,美而無子


    C

  • 第14题:

    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思想的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 D、和实生物
    • E、极高明而到中庸

    正确答案:A,B,C

  • 第15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文中写了哪两种人生态度?


    正确答案: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另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 第16题:

    下列句子中的“之”属于宾语前置的标志的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 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C、其虞虢之谓也。
    • D、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正确答案:A,C

  • 第17题:

    下列各句中“其”字是代词的是()

    • A、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B、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D、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下列句子中的“其”属于语气词的是()

    • A、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B、郑人使吾掌其北门之管。
    • C、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D、其祁奚之谓也。

    正确答案:A,D

  • 第19题: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之”属于宾语前置的标志的是()。
    A

    姜氏何厌之有?

    B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

    其虞虢之谓也。

    D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有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有(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C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D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E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正确答案: A,C
    解析:
    C项,“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肉”是名词的使动用法;D项,“活”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第21题:

    问答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文中写了哪两种人生态度?

    正确答案: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另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是()。
    A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B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

    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

    D

    衛荘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荘姜,美而無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十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朽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正确答案: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的人的言辞吧。凡是读书人中胸怀才志,而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欢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会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慨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以言状之处,(这)大概是(人)越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作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的人而后才能写出好诗。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