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德传
[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第1题: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A.这里所说的“淫辞”指的是哪一句?
B.这段文字包含哪四重对比关系?
C.写出文中的对偶句。
第2题:
第3题:
好問則裕謂聞見廣而德有餘也中庸曰舜好問博學之必審問之學以聚之必問以辨之敏而好學必不恥下問老子亦云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書》
第4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