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第1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王”字释读出来后,使得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然而这个“王”字的构成却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
A.分析为什么后人会对“王”字造成误读
B.描述“王”字成功释读对研究商周文化的重要意义
C.解释为什么“王”字的本义是“斧”
D.说明“王”字的释读对古文字研究的重要贡献
第2题: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第3题:
2、关于“美”字的本义考释,许慎在《说文·羊部》给出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是 的观点。
A.会意说
B.形声说
C.象形说
D.假借说
第4题:
A、诸寒收引
B、诸风掉眩
C、诸痛痒疮
D、诸湿肿满
E、诸痉强直
第5题:
12、下列关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B.《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C.《说文解字》是对独体的“文”和合体的“字”进行说解的,所以叫《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D.《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法,一共有100个部首。
E.《说文解字》的编排原则是据形系联,以义相从。
F.《说文解字》主要用隶书字形来分析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