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题目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相似考题

3.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临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伊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褒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诸罪,吾敢畏遣,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密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更多“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③吾敢畏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句子里的“以”是介词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C、宫之奇以其族行。

    D、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参考答案:ABC

  • 第2题: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
    B.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C.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_之国
    D.皆蛮夷,崎岖山海间


    答案:B
    解析:
    B项“新造”古义是刚刚成立,今义是刚刚建造;A项“抗衡”古今义都是对抗;C项“成败” 古今义都是成功或失败;D项“崎岖”古今义都是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 第4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正确答案:B

    【标准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