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学习是怎样的()
第3题:
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学完了《古诗词三首》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中国古代有关思乡的诗歌主题活动,像这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称为()
第4题:
在知识的学习类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属于()。
第5题:
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
第6题: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第7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进行有意义的记忆,说明该教师()。
第8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属性,需要变换知识呈现方式,其中本质特征保持恒在,而非本质特征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第9题:
变化
改变
变式
突出
第10题: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让学生学会知识
师生的交往互动
第11题:
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
过分重视知识的讲授,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实践
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注知识传授而非教会学生学习
第12题:
比较
变式
概括
直观
第13题:
第14题:
在课程的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更加熟练功掌握本课时的知识点,教师应选取的教学方式是()
第15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定义的形式直接提出概念,并揭示其本质属性,由学生主动地与原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相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概念,是概念()的学习方式。
第16题:
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垂直的概念,列举了多个垂直的例子,其中线段的方向各不相同,但夹角90度这个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这种方法是()。
第17题: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学生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是()。
第18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第19题:
期末,张老师组织学生进入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检验自己对本册书中重要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张老师应选取的教学方式是()
第20题: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
第21题:
变化
变式
比喻
比较
第22题:
变式
比较
概括
抽象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