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包括( )。A.认为教育应当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B.强调学校教育在振兴中国、开拓民智中的重要地位 C.呼吁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 D.强调教师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

题目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包括( )。

A.认为教育应当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B.强调学校教育在振兴中国、开拓民智中的重要地位
C.呼吁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
D.强调教师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

相似考题
更多“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包括( )。”相关问题
  • 第1题: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1维新变法思想
    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也和其他维新派一样,以救亡图存为急务。梁启超倡导的变法维新思想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兴交通,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大素;第二,废科举,兴学堂,改变官制;第三,建立法制,借鉴西方各国法律以完善中国法制;第四,兴民智、实行君民共主;第五,设报馆,译西书,宣传维新变法。他的维新思想侧重于通民智,认为只有开通民智,废除科举,人们获得民主权利,国家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2民权思想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古议院考》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民权思想:其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变专制制度为议院制是变法的本原;二是宣传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是提出地方自立的主张。

  • 第2题: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主要从以下六点回答。(1)“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3)论学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4)师范教育:《变法通议·论师范》,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最早提出设立师范学校。(5)女子教育:《变法通议·论女学》,经正女学的筹办。(6)儿童教育:《变法通议·论幼学》,比较中西,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 第3题: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公民教育思想。

    • A、梁启超
    • B、蔡元培
    • C、严复
    • D、龚自珍

    正确答案:C

  • 第4题:

    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去塞求通”,想用资本主义思想去“通”开封建主义思想之“塞”。
    (一)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报馆有益于国事”。……维新派人士的共识……
    2.“去塞求通”。……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二)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1.报刊性质多样。他说:“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若前之时务报、知新报者,殆脱一人报之范围,而进入于一党报之范围也。”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党报”的见解。
    2.报馆的“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论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三)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曰思想新而正”,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三曰材料富而当”,要使读者“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曰报事速而确”,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
    (四)关于舆论的论述梁启超认为,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

  • 第5题: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对当时的报界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思想家。他的新闻学论文有30多篇,其中重要的有。《论报馆苞益于国事’、《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敬告我同业诸君》、《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等篇。他在这些文章中,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吸收西方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他的新闻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一、关于报纸功能的主张。戊戌变法前,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将报纸的功能归纳为“去塞求通”四个字。他针对当时中国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愚昧无知的状况,尖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是为了,“宣德达情”,即把朝廷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达于上,通中外是为了“知己知彼”,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而“去塞求通”最好的办法,就是办报,因为报纸可以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戊戌改变以后,梁启超到了日本,接受了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把报纸的功能归纳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这两个大天职。他系统地论述了政府为什么需要监督、由谁来监督、报纸为什么能够监督政府和怎样监督政府等问题;同时论证了国民为什么需要向导、由谁来向导、报纸为什么可以向导国民和怎样向导国民等问题。他指出,报纸“当如父兄之视子弟”那样去监督政府,“当如孝子之事两亲,那样去向导国民。他的这一思想,具有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色彩,对当时报界有很大影响。
    二、关于办报原则的主张。他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也就是办好报纸的四项原则。它们是:1.宗旨定而高。就是说,报纸应当“以国民最多数之益”为宗旨,不应该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2.思想新而正。就是说,报纸应该宣传新思想、而这种新思想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看看这种思想是否对中国有利,再决定是鼓吹之还是抛弃之。3.材料富而当。就是说,报纸内容要丰富,而且要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4.报事确而速。指出新闻报道准确无误是取信于读者的前提;迅速及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在1906年以后,对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和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舆论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舆论是一,“天地间最大之势力”,报馆是造成舆论“之机关之最有力者”,报纸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报人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出以真诚,以国家利益为目的;要坚持“直道”,“不侮鳏寡”,“不畏强御”,要出以“公心”,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有节制,对读者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
    四、关于宣传方法的主张。粱启超总结他的办报经验,提出了两种相反相成的宣传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所谓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丙聒之,月月而浸润之”的潜移默化的方法;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以使读者猛省的方法。梁启超的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的新闻界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他的报纸两大天职说和办报四条原则,为许多报纸所奉行,对改变报界的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提出的“暗中为舆论之主,表面居舆论之仆”的观点和故意造极端之词的宣传方法,则对以后的报界起了消极作用。

  • 第6题:

    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包括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师范教育、重女学等,其中不少是发他人所未发的独到之见。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 第7题:

    改革家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包括()

    • A、认为教育应当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 B、强调学校教育在振兴中国、开拓民智中的重要地位
    • C、呼吁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
    • D、强调教师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

    正确答案:B,C,D

  • 第8题:

    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 A、鲁迅
    • B、徐特立
    • C、陶行知
    • D、梁启超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包括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师范教育、重女学等,其中不少是发他人所未发的独到之见。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倡导师范教育,不仅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更是强调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管理,培养一批在知识和思想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活动的开展。
    女子教育: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作用: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可以保国保种。主张男女平等,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
    儿童教育:
    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
    ②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
    ③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④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⑤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一)人物简介是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其新闻思想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和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办报思想,包含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部分。
    (二)报刊思想
    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1)议国事: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2.报纸的“两大天职”说: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3.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即必须具备“五本”,广博的知识、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出自公心、要导之以真理(维护新闻真实性);
    5.创造了浸润和煽动两种报刊宣传的方法;
    (三)整体评价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A

    鲁迅

    B

    徐特立

    C

    陶行知

    D

    梁启超


    正确答案: A
    解析: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形成了以“生活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 第13题: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在教育思想上的共 同点。


    答案:
    解析:
    其共同点有:①论教育作用、目的:重视教育作用,认为教育兴衰维系国家的前途命 运,倡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经世致用 的人才。②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 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以新的学 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③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 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 童年龄特征,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 育。④要求解放妇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倡导 妇女教育。⑤设立师范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培 养急需师资。⑥提倡“西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认为“以治西学为当务之急”。

  • 第14题: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在教育思想上的 主要特点。


    答案:
    解析:
    其主要特点有: (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兴衰维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倡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 (3)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童年龄特征,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4)要求解放妇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倡导妇女教育。(5)设立师范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急需师资。(6)提倡“西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为“以治西学为当务之急”。

  • 第15题:

    梁启超散文的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散文的思想内容上的显著特点是:
    1.充分表达了激越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情绪和愿望。
    2.表现出对丑恶现实的大胆而勇敢的揭露和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讴歌。
    3.积极地介绍西方新的思想学说和新观念。

  • 第16题:

    借鉴英国学者斯宾塞的教育思想首先倡导对学生进行体育、智育与德育的我国学者是()

    • A、梁启超
    • B、严复
    • C、魏源
    • D、康有为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包括()

    • A、认为教育应当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 B、强调学校教育在振兴中国、开拓民智中的重要地位
    • C、呼吁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教师
    • D、强调教师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

    正确答案:B,C,D

  • 第18题:

    下列不属于梁启超教育思想范围的是()。

    • A、女子教育
    • B、师范教育
    • C、儿童教育
    • D、平民教育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简述梁启超的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倡导师范教育,不仅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更是强调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管理,培养一批在知识和思想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活动的开展。
    女子教育: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作用: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可以保国保种。主张男女平等,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
    儿童教育:
    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
    ②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
    ③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④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⑤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 第20题:

    填空题
    梁启超提倡()教育()教育()教育。

    正确答案: 美术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公民教育思想。
    A

    梁启超

    B

    蔡元培

    C

    严复

    D

    龚自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梁启超教育思想范围的是()。
    A

    女子教育

    B

    师范教育

    C

    儿童教育

    D

    平民教育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梁启超散文的思想。

    正确答案: 梁启超散文的思想内容上的显著特点是:
    1.充分表达了激越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情绪和愿望。
    2.表现出对丑恶现实的大胆而勇敢的揭露和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讴歌。
    3.积极地介绍西方新的思想学说和新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对当时的报界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思想家。他的新闻学论文有30多篇,其中重要的有。《论报馆苞益于国事’、《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敬告我同业诸君》、《国风报叙例》、《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等篇。他在这些文章中,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吸收西方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他的新闻思想。其主要内容是:
    一、关于报纸功能的主张。戊戌变法前,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将报纸的功能归纳为“去塞求通”四个字。他针对当时中国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愚昧无知的状况,尖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是为了,“宣德达情”,即把朝廷的政策“喻之民”,把百姓的下情达于上,通中外是为了“知己知彼”,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而“去塞求通”最好的办法,就是办报,因为报纸可以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戊戌改变以后,梁启超到了日本,接受了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把报纸的功能归纳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这两个大天职。他系统地论述了政府为什么需要监督、由谁来监督、报纸为什么能够监督政府和怎样监督政府等问题;同时论证了国民为什么需要向导、由谁来向导、报纸为什么可以向导国民和怎样向导国民等问题。他指出,报纸“当如父兄之视子弟”那样去监督政府,“当如孝子之事两亲,那样去向导国民。他的这一思想,具有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色彩,对当时报界有很大影响。
    二、关于办报原则的主张。他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也就是办好报纸的四项原则。它们是:1.宗旨定而高。就是说,报纸应当“以国民最多数之益”为宗旨,不应该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2.思想新而正。就是说,报纸应该宣传新思想、而这种新思想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看看这种思想是否对中国有利,再决定是鼓吹之还是抛弃之。3.材料富而当。就是说,报纸内容要丰富,而且要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4.报事确而速。指出新闻报道准确无误是取信于读者的前提;迅速及时是赢得读者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梁启超在1906年以后,对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和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舆论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舆论是一,“天地间最大之势力”,报馆是造成舆论“之机关之最有力者”,报纸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报人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出以真诚,以国家利益为目的;要坚持“直道”,“不侮鳏寡”,“不畏强御”,要出以“公心”,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有节制,对读者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之以感情”。
    四、关于宣传方法的主张。粱启超总结他的办报经验,提出了两种相反相成的宣传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所谓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丙聒之,月月而浸润之”的潜移默化的方法;所谓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以使读者猛省的方法。梁启超的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的新闻界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他的报纸两大天职说和办报四条原则,为许多报纸所奉行,对改变报界的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他提出的“暗中为舆论之主,表面居舆论之仆”的观点和故意造极端之词的宣传方法,则对以后的报界起了消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