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是教育大家()老先生说的,是他在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
第2题:
“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反映了校园文化的()。
第3题:
孟子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顺”的意思是()
第4题: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下列名言中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②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③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④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第5题: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到的“严几道先生”是()。
第6题:
关于校园文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第7题:
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
第8题:
蔡元培
恽代英
杨贤江
第9题: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由张载正式提出
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
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
张载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并不具有作用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第10题:
蔡元培
陶行知
陈鹤琴
赵叔愚
第11题: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学校文化
物质文化
第12题:
教育性
先导性
时代性
潮流性
第13题:
教育家()曾说:“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
第14题:
《学校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
第15题:
从民族集体意识上,我们说()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国民族灵魂之核,当不为过。
第16题: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雕塑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它会让人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说明校园文化() ①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②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第17题:
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中提出“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说。
第18题: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是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说的一句名言。
第19题:
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是指学校文化的()。
第20题:
孔子
夸美纽斯
蔡元培
陶行知
第21题:
顺应
降服
安定
放任
第22题:
礼仪
国学
文明
第23题:
鲁迅
陶行知
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