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变革的发展历史。[2006年真题]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课程体制的变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步骤、有计划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实行中央统筹规划,建立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颁布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从1953年~1957年的五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五个小学教学计划,三个中学教学计划,用以规范全国中小学的教学。
②陆续颁布各科教学大纲。1956年,国家颁布了建国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虽然这些教学大纲以前苏联中小学教学大纲为蓝本,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但在规范中小学教学的同时,也使国家更有力地控制了中小学的教学活动。
③确立中小学教材统一供应的方针。《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明确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
(2)对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调整
1957年~1965年其间,课程管理体制可以说“变化无常”,是当时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领域的一种反映。最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在“左倾”思想的冲击下偏离了健康的发展轨道。但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吸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如课程管理应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乡土教材的编写应规范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
1966年~1975年间,教育部及其所属单位的业务工作、各地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都先后停顿,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决策往往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对地方参与编写教材、中小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等放任自流。这种课程管理体制,实质上是畸彤的集权管理。
(4)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逐步确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改变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混乱局面,中央加强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的统一管理,扭转了“大跃进”及“文革”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使我国中小学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体系。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类,是建国以来课程管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地方安排课程所占比例很小,留给各地的课程管理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1996年3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一部分列出,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关于课程管理的内容上不仅再次明确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而且更进一步扩大了地方和学校的权利,允许地方和学校开发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课程。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纲要》还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基本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