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第1题: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第2题:
唐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的“佳节”指的是重阳节。
第3题: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继承传统习俗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
第4题:
2014年10月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蕴含着丰富的敬老爱老内涵,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为“老年节”。这一规定()
第5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传统节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题:
《易经》把“六”定位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和社区敬老活动。这表明() 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民族节日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积极保护 ③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第7题:
我国政府在()年把农历九月九号定为“老人节”,为重阳节增加了“敬老”这一新的含义。
第8题:
祈祷姻缘美满
祭祀先祖先人
期盼合家团圆
祝愿健康长寿
第9题:
寒食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第10题:
①③
②④
①②③
②③④
第11题:
第12题:
中秋节
元宵节
重阳节
第13题:
台湾九月九重阳节的风俗与大陆一样。
第14题:
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情景。
第15题:
“重阳将来到,快乐步步高。人间重晚晴,殷殷寸草心。”一则重阳节的祝福短信表明了()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全部表达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④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第16题:
每年10月,国庆与重阳节往往不期而遇,今年仍不例外。 材料一:国庆、重阳将至,某市文体新广局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八大群众文化活动惠民。各街道同时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迎国庆,度重阳,话双节,谈敬老,处处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气氛。 材料二: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有的地方又搞起了百叟宴、千叟宴,又是打电话又是发请贴,把“守旧”和“复杂”全占了。看来重阳节也该“崇洋”,多借鉴国外节日的过法,保住我们自己的节日。结合材料,分析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
第17题: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第18题: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
第19题:
每年10月,国庆与重阳节往往不期而遇,今年仍不例外。 材料一:国庆、重阳将至,某市文体新广局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八大群众文化活动惠民。各街道同时开展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迎国庆,度重阳,话双节,谈敬老,处处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气氛。 材料二: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有的地方又搞起了百叟宴、千叟宴,又是打电话又是发请贴,把“守旧”和“复杂”全占了。看来重阳节也该“崇洋”,多借鉴国外节日的过法,保住我们自己的节日。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20题:
第21题: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第22题:
寒食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
祈祷姻缘美满
祭祀先祖先人
祝愿健康长寿
期盼合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