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下列哪些表述是错误的?( )A.这段材料表明,法律儒家化已经发展到司法领域B.这段材料表明,受法律儒家化的影响,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已经从子为父隐扩展到父为子隐C.这段材料表明,“春秋之义”已经代替了法律D.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应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下列情形中,甲、乙间不成立无因管理之债的是()。
第4题:
下列哪一情形会引起无因管理之债()
第5题:
运用假言直接推理,从“如果甲是杀人犯,那么乙不是杀人犯”可以推出().
第6题:
甲、乙杀害丙,甲在一隐蔽处向丙开枪,乙同时也向丙开枪。结果甲击中丙并致其死亡,乙则因心理害怕,手发抖而未击中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7题:
下列行为中,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第8题:
汉成帝时,甲杀人,告之其养子乙,乙藏匿甲。问乙何论?()
第9题:
“不仅甲有罪,而且乙也有罪”
“甲、乙二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有罪”
“要么甲有罪,要么乙有罪”
“虽然甲有罪,但是乙却没有罪”
“并非甲和乙都有罪”
第10题:
第11题:
坐杀人共犯
坐窝藏
上请
不当坐
第12题:
甲向乙借款,丙在明知诉讼时效已过后擅自代甲向乙还本付息
甲在自家门口扫雪,顺便将邻居乙的小轿车上的积雪清扫干净
甲与乙结婚后,乙生育一子丙,甲抚养丙5年后才得知丙是乙和丁所生
甲拾得乙遗失的牛,寻找失主未果后牵回暂养。因地震致屋塌牛死,甲出卖牛皮、牛肉获价款若干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以“并非甲和乙都是有罪的”和“丙是有罪的”为前提进行推理,()。
第16题:
以下不属于代理的是()。
第17题:
与“如果甲有罪,那么乙也有罪”这一判断不能同假的判断有()。
第18题:
下列行为中,不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第19题:
甲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帽,在漫天大雪的狩猎密林中弯腰捡拾蘑菇,乙打猎途经该地,误以为甲是鹿而开枪射击,致甲死亡,()。
第20题:
甲欲杀乙,对乙实沲暴力致乙休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隐匿罪证,将乙扔至水中,实际上乙是溺水而死。对甲该如何定罪处罚?( )
第21题:
只有甲是杀人犯,乙才不是杀人犯
只有乙不是杀人犯,甲才是杀人犯
只有乙是杀人犯,甲才不是杀人犯
如果乙甲不是杀人犯,那么甲是杀人犯
第22题:
乙在和其父甲的争执过程中,失手将甲推入河中致其溺亡。甲死前曾立下遗嘱,其财产全部由乙继承。
甲生前写下遗书,其财产由其子乙(20岁)丙(10岁)共同继承,甲死后,乙销毁该遗书并伪造一份由乙继承甲全部财产的假遗书。
甲有一子乙一女丙,某日,因情感纠纷乙将丙杀害,次日,甲因遭受打击心脏病发猝死。
甲生前遭到其子乙的虐待,在得知甲患有癌症后,乙幡然悔悟,尽心照顾甲并得到了甲的原谅。
第23题:
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能必然推出“甲和乙都不是有罪”的结论
能必然推出“甲无罪而乙有罪”的结论
能必然推出“丙有罪,但并非甲和乙都有罪”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