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陈宠传》记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西周时期礼已具备法的性质B.礼有等级差别.刑罚在适用上也不平等C.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D.这句话恰当的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礼刑关系

题目

《汉书?陈宠传》记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西周时期礼已具备法的性质B.礼有等级差别.刑罚在适用上也不平等C.礼和刑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D.这句话恰当的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礼刑关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这句话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西周时期礼已具备法的性质,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另外。这句话虽然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礼刑关系,ACD正确。B项的表述没有错误,但不能从题干中反映出来。正确答案为B。
更多“《汉书?陈宠传》记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下列哪项表述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周礼,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上分为五礼,但未规定政治关系的等级,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五刑适用于庶民,也适用于贵族,故B项错误。西周之“礼”具备法的性质,也具有国家强制性,故C项错误。“礼”与“刑”的关系是出礼入刑,故D项正确。

  • 第2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汉书·贾谊传》:“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后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答案:
    解析: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礼侧重于事前的预防,刑侧重于事后的处罚。凡是礼所允许的,也就是刑所不禁止的;凡是礼所不允许的,也就是刑所严禁的,超出礼的制约范围,则进入刑的惩罚范围,因此,二者互为表里。
    (3)这段文字表明,礼与刑的作用不同。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侧重于积极的预防;刑则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侧重于事后的处罚。由于礼的作用在于强调道德教化,刑则强调惩罚镇压,道德教化不成才使用刑罚镇压,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4)礼作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以刑的强制力为后盾保障贯彻实施,而且其本身也包含着刑的规范要求。因此,尽管礼与刑规范的侧重点不同,但在确认以及维护奴隶制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巩固宗法等级制度方面确是一致的。

  • 第3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A、政
    • B、德
    • C、刑
    • D、仁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职,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C、崇尚法家思想
    •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我国古代()中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正确答案:说文解字

  • 第6题:

    简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的含义。


    正确答案:“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西周时期礼、刑关系的集中体现。礼、刑都是西周奴隶主贵族实行统治的规范形式,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从正面规定社会秩序;而刑则是对违反礼制的行为给予处罚。礼与刑两种规范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指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违反礼这种正面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当然,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使用上依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第7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正确答案: 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

    正确答案: 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真题]
    A

    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

    《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C

    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

    D

    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A项,为谋求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天命观。同时,为了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汉代中期以后,该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C项,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根据《周礼》的记载,听称责(责同债)以傅别。为了保证债的履行,要求当事人订立契约“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D项,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已经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于实行一妻多妾制,王位的继承必须是妻所生长子,无论其贤与否;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的含义。

    正确答案: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西周时期礼、刑关系的集中体现。礼、刑都是西周奴隶主贵族实行统治的规范形式,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从正面规定社会秩序;而刑则是对违反礼制的行为给予处罚。礼与刑两种规范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指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违反礼这种正面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当然,两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使用上依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职,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
    C、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
    D、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

    答案:B
    解析:
    【考点】西周法制思想;出礼人刑;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详解】A项,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的政治法律主张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汉代以后该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基础。C项,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为了保证债的履行,要求当事人订立书面契约“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D项,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嫡长子继承制。故ACD均错误,应选B项。

  • 第14题:

    对于西周时期礼与刑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出于礼,入于刑
    B.礼不下庶人
    C.刑不上大夫
    D.六礼


    答案:A,B,C
    解析:
    解析:六礼为婚姻制度的范畴。

  • 第15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A、政
    • B、德
    • C、刑
    • D、仁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古代“刖邢”指的是下列哪种刑法()

    • A、断足之刑
    • B、凌迟之刑
    • C、断臂之刑
    • D、断椎之刑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 A、天之任德不任刑
    •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 C、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 D、明刑弼教
    • E、孝者,天之经也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 A、政
    • B、礼
    • C、刑
    • D、德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C、崇尚法家思想
    •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真题]
    A

    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

    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

    “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

    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①抽象的精神原则;②具体的礼仪形式。“亲亲”与“尊尊”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父为首”,规定了家族关系的等级;“尊尊君为首”,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西周时期的具体礼仪形式主要是以下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B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但并不是说刑罚完全不适用于贵族。
    CD两项,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违礼即违法,“礼”和“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

  • 第21题:

    填空题
    我国古代()中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正确答案: 说文解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古代“刖邢”指的是下列哪种刑法()
    A

    断足之刑

    B

    凌迟之刑

    C

    断臂之刑

    D

    断椎之刑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说:用行政命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畏惧于犯罪受惩,勉强的不敢干坏事,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遵纪守法了。故本题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