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周的“五听”制度。

题目

简述西周的“五听”制度。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辞听”:“观其出畜.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2)“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3)“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4)“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5)“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吒然”,即观察当事人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
更多“简述西周的“五听”制度。”相关问题
  • 第1题:

    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制度。


    参考答案:选贤贡士

  • 第2题:

    简述西周甲骨档案的价值。


    参考答案:

    ①史料价值:为西周历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②艺术价值:对我国微雕史、书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第3题:

    简述西周市场原则。


    参考答案:

    市场管理。西周固定的市多设于王城或诸侯国都之内,少数设于交通要道。其市场指导原则为“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奢侈品)使微。”
    价格管制。商品价格由政府任命的贾师制定,价格相近的不同商品排列在附近地段,以便不同社会身份者购买。当时认为,奢侈品与日用商品的价格走向反映民风好坏。


  • 第4题:

    简述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及影响。
    社会调查是行政决策的基础,是秘书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西周统治者在立国伊始的一些做法,事实上建立了社会调查制度。西周的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人总管,由多种人员承担调查,调查的时间、方法、情况的上报、汇集都有规定,形成一套较严密的制度。社会调查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对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明智的统治者可以从中“知天下”,觉察到隐伏的危机,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缓和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意义:
    (1)西周进行的规模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的社会调查,是我国古代国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它所以能实行并长期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中普遍设置了秘书,行人是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员,将调查情况从乡、邑、国上报天子的工作,也由各级秘书承担,所以,这又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2)这一制度除了被东周继承,直到西汉还在实行,这说明我国秘书有着注重社会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供领导者决策参考的优良传统。

  • 第5题:

    简述西周的诉讼制度。


    正确答案:(1)诉讼,西周时期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了区别。民事诉讼用“讼”表示,“以两造禁民讼”;刑事诉讼用“狱”表示,“以两剂禁民狱”。
    (2)起诉,可以口头起诉,也可以书面起诉。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起诉是要交纳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被认定败诉。民事诉讼交纳“束矢”;刑事诉讼交纳“钧金”。
    (3)审理,西周规定两造(当事人)具备才能审理,但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所谓“五听”,是指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种察言观色的审讯方法,是奴隶主阶级在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尝试,虽然时形而上学的,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判决,要有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办案成例,可以作为断案的参考。
    (5)上诉,当事人不服,允许上诉。西周法律规定了不同的上诉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个月和一年。

  • 第6题:

    简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怎样建立并实施的,后来又如何衰落的。


    正确答案: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礼乐制度最早追溯到周代,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衰落: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宗法制开始动摇,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礼乐文化衰败。但与此相应的,一批杰出的士大夫重整礼乐秩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礼乐文化逐渐凸显出新的文化气息,是一种原始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由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日渐衰落,说“礼”论“乐”的风潮掀起,传统的礼乐不断地被扬弃和更新,陈旧的观念被不断的反思与整合,进而深化了西周以来的礼乐观念,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蓬勃而来,春秋礼乐的人文精神的流行起来,这也正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衰落时期。

  • 第7题:

    简述西周的法官责任制度(“五过之疵”)。


    正确答案:一是“惟官”,仗势欺人或者官官相护;
    二是“惟反”,挟嫌报复;
    三是“惟内”,徇情枉法;
    四是“惟货”,贪赃卖法;
    五是“惟来”,受人请托。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的法官责任制度(“五过之疵”)。

    正确答案: 一是“惟官”,仗势欺人或者官官相护;
    二是“惟反”,挟嫌报复;
    三是“惟内”,徇情枉法;
    四是“惟货”,贪赃卖法;
    五是“惟来”,受人请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国家制度和机构概述。

    正确答案: 周朝的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古代典册和金文中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记载也比商朝要丰富得多。这和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加强王室权力,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等方面较商代更加完备和严密是直接有关的。
    ①封邦建国:为了建立周朝对全国的统治,周统治者实行丁大规模的封邦建国。
    ②宗法制度: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就要稳定地确定工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从属关系,限制诸侯国的权力。于是周统治料利用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确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系统的宗法制度。
    ③国家机构:为了加强西周王室的统治,周统治者建立了—套比殷代完备得多的国家机构和官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的契约制度。

    正确答案: (1)西周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质是长券,适用于买卖大件物品,如牛、马等;剂是短券,适用于买卖小件珍贵物品,如珍宝、武器等。
    (2)西周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傅”是一种书面契约;“别”是一式两份。当事人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债权、债务的凭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简述西周国家制度和机构概述。


    参考答案:

    周朝的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古代典册和金文中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记载也比商朝要丰富得多。这和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加强王室权力,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等方面较商代更加完备和严密是直接有关的。
    ①封邦建国:为了建立周朝对全国的统治,周统治者实行丁大规模的封邦建国。
    ②宗法制度:为了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就要稳定地确定工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从属关系,限制诸侯国的权力。于是周统治料利用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确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系统的宗法制度。
    ③国家机构:为了加强西周王室的统治,周统治者建立了—套比殷代完备得多的国家机构和官职。


  • 第12题: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参考答案:

    商:官僚机构商王(父子兄弟)事鬼神军队,刑法社会结结构:奴隶主贵族奴隶西周:官制三司,兵制周六师殷六师虎贲,刑法五刑,社会结构: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天子(封建土地所有者)-诸侯-大夫-士-平民


  • 第13题:

    简述西周的“五听”制度。


    答案:
    解析:
    “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2)“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3)“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4)“耳听”:“观其昕聆,不直剃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5)“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吒然”,即观察当事人的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
    “五听”实际上是运用察言观色的办法,通过观察被讯问者感官反应而确定其陈述真假。这种方式虽然近子主观,但比起夏、商的“神判”已显然进了一大步,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之中,这也是中国司法心理学史上重要的一笔。自西周以后,中国历朝的司法实践都基本上沿用了“五听”制度。

  • 第14题:

    西周的农业制度是()


    正确答案:井田制

  • 第15题:

    西周的分封制度为周公所首创,但是分封不是从西周开始的,而西周分封的规模与商代相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简述西周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


    正确答案: 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时期诉讼中的“五听”制度。

    正确答案: 是审判案件时候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
    一是辞听,是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
    二是色听,是观察当事人陈述时候的面色;
    三是气听,观察当事人陈述的喘息;
    四是耳听,是观察当事人的听觉;
    五是目听,是观察当事人的目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怎样建立并实施的,后来又如何衰落的。

    正确答案: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建立:中国礼乐制度最早追溯到周代,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衰落: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制度规定的太死,使这种奴隶主阶级视为理想的“雅乐”趋于呆板、僵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卿大夫崛起,宗法制开始动摇,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礼乐文化衰败。但与此相应的,一批杰出的士大夫重整礼乐秩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礼乐文化逐渐凸显出新的文化气息,是一种原始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由于西周礼乐制度的日渐衰落,说“礼”论“乐”的风潮掀起,传统的礼乐不断地被扬弃和更新,陈旧的观念被不断的反思与整合,进而深化了西周以来的礼乐观念,一股新的时代气息蓬勃而来,春秋礼乐的人文精神的流行起来,这也正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衰落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及影响。

    正确答案: 社会调查是行政决策的基础,是秘书机构的一项重要业务。西周统治者在立国伊始的一些做法,事实上建立了社会调查制度。
    西周的社会调查工作由专人总管,由多种人员承担调查,调查的时间、方法、情况的上报、汇集都有规定,形成一套较严密的制度。
    社会调查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是对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明智的统治者可以从中“知天下”,觉察到隐伏的危机,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缓和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意义:
    (1)西周进行的规模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时间如此之长的社会调查,是我国古代国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创举。它所以能实行并长期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中普遍设置了秘书,行人是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员,将调查情况从乡、邑、国上报天子的工作,也由各级秘书承担,所以,这又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一大创举。
    (2)这一制度除了被东周继承,直到西汉还在实行,这说明我国秘书有着注重社会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供领导者决策参考的优良传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