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题目

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我国古代刑罚适用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哪些 ( )

    A.在秦代,如果犯罪后能主动消除犯罪后果,可以减免处罚

    B.上请不适用于死刑

    c.官当指官吏可以官职爵位折抵徒流罪

    D.在居代,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投案的,可以免罪


    正确答案:BCD
    【答案】B、C、D
    【详解】秦律规定:凡携带所借公物外逃,主动自首者,不以盗窃论处,而以逃亡论处。如隶臣妾在服刑期间逃亡后又自首,只笞五十,补足期限。若犯罪后能主动消除犯罪后果,可以减免处罚。故A 项说法正确。汉高祖刘邦七年下诏:“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即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其后,宣帝、平帝相继规定上请制度,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孙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请”优待。东汉时“上请”适用面越来越宽,遂成为官贵的一项普遍特权,从徒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适用。为官僚贵族犯罪减免刑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故B 项说法错误。“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2 年。南朝《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如官吏犯罪应判4~5 年徒刑,许当徒2 年其余年限服劳役,若判处3 年徒刑,准许以官当徒2 年,剩余1 年可以赎罪。这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进一步发展。故C 项说法错误。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做自新。自新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唐代对自新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故D 项说法错误。

  • 第2题:

    犯罪后自动投案的行为是自首。()


    参考答案:错误

  • 第3题: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情形中,符合自首要件的有( )。

      A.犯罪后主动报案,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讯问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
      B.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盘问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
      C.亲友主动报案后,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送去投案的
      D.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
      E.犯罪嫌疑人逃跑后被抓获到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核自首。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选项E不满足自动投案的条件。

  • 第4题:

    关于自首和立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
    B.乙犯罪后被抓获,在被公安机关取保候审期间逃走。后来乙生了重病,无钱医治,又主动“投奔”逃亡地的公安机关,并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乙仍然成立自首
    C.立功的线索必须是本人自己掌握的犯罪线索,而且不能是自己在以前查禁犯罪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掌握的犯罪线索
    D.丁抢劫后,仅因形迹可疑被公安人员盘查。丁如实交代了抢劫行为,但拒不交代真实的姓名、住址。丁仍然成立自首


    答案:A,B
    解析:
    【 解析】AB。本题主要考查司法解释的内容。A、B不同之处在于:A没有被采取强制措施。对于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逃走的,再次向公安机关投案的,不认定为自首。C要记住。D是正确的,也要记住。

  • 第5题:

    下列关于自首、立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认定为单位犯罪的自首
    B、甲向国家工作人员李某行贿后,主动投案,向检察机关交代了自己的行贿事实与李某受贿的事实,甲的行为同时成立自首与立功,应认定其中最有利于甲的情节
    C、乙因受贿被羁押,羁押期间,主动交代因受贿而滥用职权的事实,对乙可以认定为自首
    D、丙是海关的缉毒警察,因受贿被羁押。羁押期间,丙将自己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认定为立功

    答案:C
    解析:
    A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2)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办理单位走私犯罪案件中,对单位集体决定自首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首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可以看出,单位集体决定或单位的主管人员只要符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的,即可以成立单位犯罪的自首。
    B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甲“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的行为,成立自首。与此同时,甲的供述行为又揭发了他人的受贿事实,成立立功。因此,应认定其中最有利于甲的情节。
    C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首先,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是行为人先被羁押,然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二)第三条的规定,虽然如实供述的其他罪行的罪名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犯罪的罪名不同,但如实供述的其他犯罪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犯罪属选择性罪名或者在法律、事实上密切关联,应认定为同种罪行。因此,乙不成立自首。
    D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二)第四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将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因此,丙不成立立功。

  • 第6题:

    关于自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

      B.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应认定为自首

      C.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

      D.犯罪后主动投案,又逃走的,即使后来再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答案:C,D
    解析:
    CD。AB是司法解释的原话。C:捆绑的不行,缺乏主动性,不认定为自首。D:只要未被采取强制措施,逃走又回来的,还可以认定为自首。

  • 第7题:

    根据《刑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符合自首要件的有(  )。

    A.犯罪后主动报案,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讯问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
    B.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盘问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
    C.亲友主动报案后,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送去投案的
    D.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
    E.犯罪嫌疑人逃跑后被抓获到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答案:A,B,C
    解析:
    (1)选项A: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2)选项B: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视为自动投案。(3)选项C: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视为自动投案。(4)选项D: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5)选项E: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而非“抓获到案”)的,视为自动投案。

    【知识点】 其他章节

  • 第8题:

    自首的成立须具备下列条件()。

    • A、自动投案
    • B、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
    • C、自动投案、揭发检举他人犯罪行为

    正确答案:B

  • 第9题:

    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自首者,视为自首
    • B、自首不实,是对犯罪事实、情节交待不实
    • 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 D、自首不尽,是交待赃物数量不尽

    正确答案:B,C,D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唐律中的刑罚原则,正确的说法有(  )。
    A

    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原则

    B

    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

    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展

    D

    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的,不能减轻刑事处罚


    正确答案: A,B
    解析:
    A项,秦代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唐代区分公罪私罪。公罪指由于公务上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其余为私罪。区分公罪、私罪,公罪从轻、私罪从重,目的是为了保护官吏依法执行公务的积极性。
    B项,唐律中的刑罚原则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前述犯罪投案的也不按自首处理,因为这些犯罪的后果已不能挽回。
    C项,《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律文没有致伤的条文,但比照规定,杀死已不论罪,致伤更不论罪。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D项,描述的情形称为“自新”,虽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但对自新,唐律也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

  • 第11题:

    单选题
    下面关于唐朝的自首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

    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首

    B

    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

    自首者可以免罪

    D

    对于自首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正确答案: C
    解析: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新,自新是被迫的,故A错误;
    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B正确;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C正确;
    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待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自首不实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罪之”,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故D正确。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甲因盗窃被父亲捆绑至派出所,甲构成自动投案,如其如实供述罪行,应认定其成立自首

    B

    乙被抓获归案后,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乙虽不成立自首,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丙具有自首情节,一般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应免除处罚

    D

    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害怕判刑过重又翻供,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丁成立自首


    正确答案: B,A
    解析:
    A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1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因此,甲不构成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
    B项,《刑法修正案(八)》第8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由此可见,对坦白的犯罪人,可以从轻处罚。乙的行为属于坦白,可以从轻处罚。
    C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8条的规定,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的,一般应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犯罪较轻的,是可以免除处罚,而不是应免除处罚。
    D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 第13题:

    以下关于自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D.只要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就是自首


    参考答案:D

  • 第14题:

    以下属于刑法中的自首的选项是:()。

    A.归案之后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的

    B.提供重要线索并使其他案件得以侦破的

    C.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罪犯

    D.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2017年)犯罪后自动投案是认定为自首的必要条件。下列情形中,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有( )。

      A.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自动投案的
      B.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
      C.犯罪后逃至亲属家中,在亲属家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
      D.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其投案的
      E.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答案:A,B,D,E
    解析:
    本题考核自首。根据规定,下列情形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等。但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 第16题:

    下列关于唐律中的刑罚原则,正确的说法有、

    A、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原则
    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C、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展
    D、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的,不能减轻刑事处罚

    答案:B,C
    解析:
    秦代区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唐代区分公罪和私罪。公罪指由于公务上的关系,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其余为私罪二区分公.罪、私罪,公罪从轻、私罪从重,目的是为了保护官吏依法执行公务的积极性。D项描述的情形称为“自新”,虽是被迫的,与自首性质不同,但对自新,唐律也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

  • 第17题:

    以下情形不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是:( )
    A.甲因盗窃被抓获,审问时主动交代自己曾经诈骗的犯罪事实
    B.乙因诈骗被抓获,审问时主动揭发其邻居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
    C.丙在通缉过程中因走投无路而向当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D.丁在去投案的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答案:B
    解析:

  • 第18题:

    下列关于自首、立功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认定为单位犯罪的自首
    B.甲向国家工作人员李某行贿后,主动投案,向检察机关交代了自己的行贿事实与李某受贿的事实,甲的行为同时成立自首与立功,应认定其中最有利于甲的情节
    C.乙因受贿被羁押,羁押期间,主动交代因受贿而滥用职权的事实,对乙可以认定为自首
    D.丙是海关的缉毒警察,因受贿被羁押。羁押期间,丙将自己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认定为立功

    答案:C
    解析:
    A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2)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办理单位走私犯罪案件中,对单位集体决定自首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首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可以看出,单位集体决定或单位的主管人员只要符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的,即可以成立单位犯罪的自首。 B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甲“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的行为,成立自首。与此同时,甲的供述行为又揭发了他人的受贿事实,成立立功。因此,应认定其中最有利于甲的情节。 C项是错误的。理由在于,首先,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是行为人先被羁押,然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二)第三条的规定,虽然如实供述的其他罪行的罪名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犯罪的罪名不同,但如实供述的其他犯罪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犯罪属选择性罪名或者在法律、事实上密切关联,应认定为同种罪行。因此,乙不成立自首。 D项是正确的。理由在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二)第四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将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因此,丙不成立立功。

  • 第19题:

    犯罪后自动投案是认定为自首的必要条件。下列情形中,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有(  )。

    A.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
    B.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动投案的
    C.犯罪后逃至亲属家中,在亲属家中被公安机关抓获的
    D.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其投案的
    E.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答案:A,B,D,E
    解析:
    下列情形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2)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3)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4)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选项B);(5)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选项A);(6)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选项D);(7)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选项E)。

  • 第20题:

    下面关于唐朝的自首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首
    • 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 C、自首者可以免罪
    • D、对于自首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关于自首中如实供述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 A、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杀人行为,但是拒绝提供凶器藏匿地点的,不成立自首
    • B、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并一直主张自己是正当防卫的,仍然成立自首
    • C、主犯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其他同案的共同犯罪事实拒绝陈述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 D、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但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正确答案:A,D

  • 第22题:

    多选题
    犯罪后自动投案是认定为自首的必要条件。下列情形中,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有(    )。(2017年)
    A

    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

    B

    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的过程中,自动投案的

    C

    犯罪后逃至亲属家中,在亲属家中被公安机关抓获的

    D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其投案的

    E

    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正确答案: C,B
    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自首者,视为自首

    B

    自首不实,是对犯罪事实、情节交待不实

    C

    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D

    自首不尽,是交待赃物数量不尽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