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该条文确定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下属理解正确的是( )。
A.“行使自己的权利,无论对于任何人,皆非不法”的罗马法观念需要修正
B.滥用权利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损害他人或者社会利益的恶意
C.构成权利滥用的只能是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的作为
D.滥用权利者,其原有权利必然丧失
第1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这条规定,下列哪些理解不正确?
第2题: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体现了民法的( )。
A.诚实信用原则
B.合法原则
C.公平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第3题:
《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A.否
B.是
第4题:
民事活动应当( )。
A.尊重社会公德
B.遵守公共秩序
C.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D.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第5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这条规定,下列哪些理解不正确?( )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
第10题: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一规定体现了()。
第11题:
公平原则的要求
平等原则的要求
等价有偿原则的要求
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的要求
第12题:
诚实信用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
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第13题:
20世纪90年代初,传销活动在中国大陆流行时,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任何具体规定。当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往往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该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说明法律原则具有哪些作用?
A.法律原则具有评价作用
B.法律原则具有裁判作用
C.法律原则具有预测作用
D.法律原则具有强制作用
第14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这条规定,理解不正确的有( )。
A.这一条的内容是法律规则
B.-切民事案件均可以优先适用这一条文
C.这一条的内容所反映的是正义的价值
D.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可以采取“个案平衡原则”适用这一条文
第15题:
20世纪90年代初传销活动流行时,我国法律对此没有具体规定。当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一般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该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说明了法律原则所具有的
A.评价作用
B.教育作用
C.指引作用
D.强制作用
第16题: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平等原则
B.公序良俗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下列行为中,没有违反该条规定的是()。
第22题:
平等
诚实信用
公序良俗
禁止权利滥用
第23题:
尊重社会公德
遵守公共秩序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