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相关问题
  • 第1题:

    分析古代土地所有制变迁的过程。


    参考答案: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 第2题:

    我国自()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


    A.2000

    B.2006

    C.2010

    D.2015

    答案:B
    解析:
    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故本题选B。

  • 第3题:

    简谈古代希腊民主制的利弊。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民主政治基本状况和特点: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全体雅典自由民,雅典公民政治上是比较平等的。
    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社会中最进步的政体。这种政体对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对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对公民才能智慧的充分发挥以及稳定政局都产生了重大作用,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极为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不可能做到任人唯贤,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作用;缺乏一个稳定的领导集团,缺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极端的自由民主极易导致党争混乱和无政府状态;直接民主制只能在小范围内实行。

  • 第4题:

    谈谈我国古代令文种的演化沿革情况。
    令,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公文文种之一,也是由先秦沿用至今的惟一文种。
    在我国古代,令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先秦时期,“令”由各种下行公文的统称,演变为专门的下行文种,君、臣皆可使用。
    (2)秦以后,令成为高级官员(或将领)使用的政令(或军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令为诏,君主之令遂不复存在,但王公大臣用令仍予保留。
    (3)作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魏晋南北朝,皇太子、诸王之令称“令书”。至唐,皇太子颁下公文称令。元朝时皇太子则用令旨,成为准君命文种。

  • 第5题:

    简述古代档案工作人员地位的变迁。


    正确答案: 1、变迁趋势:①参与国家大政,处于统治阶级利益集团;②与政治脱离,专掌记注和典守档案;③由兼职转换为专职档案人员。
    2、变迁特点:管理人员地位逐渐下降;始终是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后期出现转职官员,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任用出现了相应的要求。

  • 第6题:

    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谁?()

    • A、旺仔
    • B、沈括
    • C、郑成功
    • D、诸葛直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十三经》中的《周礼》这部书是()。

    • A、专谈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 B、记录战国以前贵族生活中仪式礼节的书
    • C、一本有关礼的论文集
    • D、专谈古代礼节的书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古代档案工作人员地位的变迁。

    正确答案: 1、变迁趋势:①参与国家大政,处于统治阶级利益集团;②与政治脱离,专掌记注和典守档案;③由兼职转换为专职档案人员。
    2、变迁特点:管理人员地位逐渐下降;始终是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后期出现转职官员,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任用出现了相应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的是()。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谈谈我国古代令文种的演化沿革情况。

    正确答案: 令,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重要下行公文文种之一,也是由先秦沿用至今的惟一文种。
    在我国古代,令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先秦时期,“令”由各种下行公文的统称,演变为专门的下行文种,君、臣皆可使用。
    (2)秦以后,令成为高级官员(或将领)使用的政令(或军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令为诏,君主之令遂不复存在,但王公大臣用令仍予保留。
    (3)作为特殊的准君命文种。魏晋南北朝,皇太子、诸王之令称“令书”。至唐,皇太子颁下公文称令。元朝时皇太子则用令旨,成为准君命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谁?()
    A

    旺仔

    B

    沈括

    C

    郑成功

    D

    诸葛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分析古代土地所有制变迁的过程。

    正确答案: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参考答案:1)商周之际:农牧区的北方界线大约应于泾渭中游—汾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
    2)春秋战国:大致是龙门—碣石及其延长线附近。
    3)秦汉:向北推进,农牧区的分界线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及长城一线。
    4)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延至汾水中游一带。
    5)唐朝前期大体上在碣石—龙门及其延长线上。
    6)明代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余里,边墙实际是明农牧分界线。
    7)清北方农牧界分界线有两条:一条由陕西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业区。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至大兴安岭南端。

  • 第14题:

    下列地理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是我国小麦和水稻种植的分界线

    B.黑河一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

    C.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D.直布罗陀海峡是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线

    答案:B
    解析:
    秦岭一淮河是我国小麦和水稻种植的分界线。A项错误。黑河一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该线东侧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侧人口密度小,人口少。B项正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C项错误。白令海峡是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线。D项错误。故选B。

  • 第15题: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鬼说狐方式反映现实的是()。
    《聊斋志异》

  • 第16题:

    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谁?


    正确答案: 沈括。

  • 第17题:

    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

    • A、祖冲之
    • B、张衡
    • C、沈括
    • D、刘徽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纸上谈兵”说的是古代哪位将领的故事?


    正确答案: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的故事。

  • 第19题:

    单选题
    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
    A

    祖冲之

    B

    张衡

    C

    沈括

    D

    刘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农牧分界线的变迁。

    正确答案: 1)商周之际:农牧区的北方界线大约应于泾渭中游—汾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
    2)春秋战国:大致是龙门—碣石及其延长线附近。
    3)秦汉:向北推进,农牧区的分界线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及长城一线。
    4)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延至汾水中游一带。
    5)唐朝前期大体上在碣石—龙门及其延长线上。
    6)明代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全长12700余里,边墙实际是明农牧分界线。
    7)清北方农牧界分界线有两条:一条由陕西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为农业区。另一条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至大兴安岭南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因其提出“高潮间隙”理论以及海陆变迁等规律而被称为我国古代海洋学家的是谁?

    正确答案: 沈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霍尔提出“13世纪危机论”将13世纪作为东南亚古代和中古代的分界线。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制度变迁:
    【战国秦汉】金钱并行货币制度
    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流通手段专用铜钱。
    【魏晋南北朝隋唐】钱帛兼用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铜钱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宋至明初】钱钞共存制度
    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铜钱为辅币。
    【明中期至清】银钱咸通制度
    随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白银大量输入;
    明中期后,白银排挤纸币、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
    (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分散多元
    (二)货币铸造流通地域性显著
    (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