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阐述宪法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重要意义。(对外经贸2009年研)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平等权的规定?(中南财大2010年研)


    正确答案:(1)宪法上平等权的内容 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此条是关于平等权的宪法规定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差别对待。平等权涉及到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的尊严以及人格即基于人的尊严的不可侵犯性以及人格的平等性任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性别等因素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宪法上的平等权理应包含如下内涵: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在法律上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公民不允许将公民进行等级或者其他不合理形式的划分这种划分或以身份或以财产或以宗教信仰或以性别等。②公民有平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或者机会。此项内容实属宪法上平等权之核心宪法上的平等权从本质上讲应属于一种资格权或者机会权。亦即公民凭借一定的资格或者机会从事某项行为的权利。③公民有权要求国家保障此种平等权的实现在此权利遭受侵犯时提供必要之救济。这是宪法平等权的保障依据。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是苍白无力的呐喊。
    (1)宪法上平等权的内容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此条是关于平等权的宪法规定,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差别对待。平等权涉及到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的尊严以及人格,即基于人的尊严的不可侵犯性以及人格的平等性,任何人无论其身份、地位、性别等因素,应当得到平等的对待,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宪法上的平等权理应包含如下内涵: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在法律上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公民,不允许将公民进行等级或者其他不合理形式的划分,这种划分或以身份或以财产或以宗教信仰或以性别等。②公民有平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或者机会。此项内容实属宪法上平等权之核心,宪法上的平等权从本质上讲应属于一种资格权或者机会权。亦即公民凭借一定的资格或者机会从事某项行为的权利。③公民有权要求国家保障此种平等权的实现,在此权利遭受侵犯时提供必要之救济。这是宪法平等权的保障依据。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是苍白无力的呐喊。

  • 第2题:

    请分析《宪法》第75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对外经贸2009年研)


    正确答案:(1)上述法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职权时所应受的一种宪法保障。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职权为:①出席和参加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小组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②可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③参加各项选举可对主席团提名的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机构领导人的人选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人选提出意见;④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的人选;⑤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可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⑥可依照法律的规定提出罢免案;⑦可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⑧可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3)该条文体现宪法中对全国人大代表保障的具体内容 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各级人代会和常委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大会、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联组会等可以就所有的问题自由地发言这些发言无论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均不受法律的追究。同时代表可以自由地表决各项议案即可以投赞成票、反对票也可以投弃权票甚至还可以不按表决器这些行为都是代表依法自由地表达其意志不受法律追究的表现。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无权干涉代表的发言权和表决权更不能对代表的发言和表决事后进行打击报复违者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4)对全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进行保障的原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现行的政权体制下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行使其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的监督。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对人民负责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根据人民的意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各种有利于人民的言论。因此对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发表的言论和表决进行宪法上的保障正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利。 (5)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言论和表决权的限制 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代表的各种发言和表决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如果代表的发言和表决不能代表人民意志人民就有权罢免其人大代表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人大代表的各种发言和表决也不是随意的。另外全国人大代表的各种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仅限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各种会议上在其他场合人大代表的发言与其他公民一样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合法的言论受到法律保护不合法的言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上述法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职权时所应受的一种宪法保障。(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职权为:①出席和参加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小组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②可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③参加各项选举,可对主席团提名的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机构领导人的人选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人选,提出意见;④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的人选;⑤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可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⑥可依照法律的规定提出罢免案;⑦可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⑧可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3)该条文体现宪法中对全国人大代表保障的具体内容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各级人代会和常委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大会、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联组会等,可以就所有的问题自由地发言,这些发言无论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均不受法律的追究。同时,代表可以自由地表决各项议案,即可以投赞成票、反对票,也可以投弃权票,甚至还可以不按表决器,这些行为都是代表依法自由地表达其意志,不受法律追究的表现。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无权干涉代表的发言权和表决权,更不能对代表的发言和表决,事后进行打击报复,违者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4)对全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进行保障的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现行的政权体制下,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行使其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的监督。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对人民负责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根据人民的意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各种有利于人民的言论。因此,对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发表的言论和表决进行宪法上的保障正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利。(5)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言论和表决权的限制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代表的各种发言和表决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如果代表的发言和表决不能代表人民意志,人民就有权罢免其人大代表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人大代表的各种发言和表决,也不是随意的。另外,全国人大代表的各种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仅限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各种会议上,在其他场合,人大代表的发言与其他公民一样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合法的言论受到法律保护,不合法的言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第3题:

    2、请简要阐述言论自由的内涵及其意义。


    错误

  • 第4题:

    试析我国《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对外经贸2008年研)


    正确答案:(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参见本章简答题第5题答案) (2)对上述法条的理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国家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中也对其权力进行了具 体的阐述但是宪法第62条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 使的其它职权"这一兜底性条款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全国人大有权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这是全国人大全权地位的体现。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这一规定表明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它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②这一条款的规定为全国人大处理新问题提供了宪法依据符合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由于国家生活复杂多变新的重大问题可能会不断出现。而这些重大问题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处理。因此现行宪法规定的本项职权就为全国人大处理这些新问题提供了宪法依据。法治原则要求:国家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且国家机关按法律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可以保证他们行使职权时不受干扰。该条款的规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体现了法治原则的要求。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参见本章简答题第5题答案)(2)对上述法条的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国家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中也对其权力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但是宪法第62条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它职权"这一兜底性条款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①全国人大有权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这是全国人大全权地位的体现。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这一规定表明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它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地位。②这一条款的规定为全国人大处理新问题提供了宪法依据,符合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由于国家生活复杂多变,新的重大问题可能会不断出现。而这些重大问题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处理。因此,现行宪法规定的本项职权就为全国人大处理这些新问题提供了宪法依据。法治原则要求:国家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且,国家机关按法律办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可以保证他们行使职权时不受干扰。该条款的规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体现了法治原则的要求。

  • 第5题:

    试论宪法实施保障及其基本方式。(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 (1)试述宪法实施保障的体制及我国宪法实施保障改革的方向。(中山大学2009年研) (2)简述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简答题,复旦大学2009年研;北邮2007年研;武大2005年研) (3)简述宪法实施的保障。(简答题,吉林大学2004年研)


    正确答案:(1)宪法实施保障的含义 宪法实施保障在一定意义上即宪法监督是指立宪国家为了促进宪法的贯彻落实而建立的制度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 (2)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内容 ①保障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a.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因而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般法律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法规和法律性文件;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会有损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妨碍宪法的贯彻实施法治国家建设也只能成为空谈。b.宪法的原则精神只有通过普通法律、法规的具体化通过整个国家法律的健全和完备才能有效实施。如果法律、法规背离宪法的原则精神那么宪法实施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保障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是宪法实施保障的重要内容。②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将宪法作为自己根本的行为准则。如果立宪国家的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背离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准则同样也将有损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从而妨碍宪法的贯彻实施。因此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是宪法实施保障的又一重要内容。 (3)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①以被审查的对象是否已经生效为根据可以分为:a.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它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之前由有权机关对其是否合宪进行审查;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其违宪即予立即修改、纠正;b.事后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之后或者在特定行为产生实际影响之后由有权机关对其是否合宪进行的审查;c.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由于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宪法实施保障机制的作用有些国家采取了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②以审查的起因为根据可以分为:a.附带审查。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涉及拟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所进行的合宪性审查;b.起诉审查。一般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在自己宪法上的权力或者权利受到侵犯或者可能受到侵犯时依法诉请宪法实施保障机关对特定的法律性文件和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c.提请审查。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领导人依法将有异议的法律性文件或行为提请该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关进行合宪性审查。 (4)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①政治保障。指中国共产党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这是我国宪法得以贯彻落实的 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只要中国共产党真正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那么其他政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会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宪法。②法律保障。指宪法自身的保障。表现在:a.宪法明确规定它是国家的根本法;b.明确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般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c.明确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宪法通过规定这些内容有力地保证了宪法的实施。③组织保障。指依靠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来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规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④依靠人民群众。我国宪法代表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也保护每个公民正当的个人利益。宪法能否贯彻执行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自己要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且还要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遵守和执行宪法。 (5)我国宪法实施保障改革的方向. 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为贯彻落实宪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还存在诸多明显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在不少方面已经落后于当代强化宪法实施保障的世界性潮流。我国宪法保障改革的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专门的宪法实施保障机构促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能真正落到实处;②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实体和程序性法律规定;③正确认识宪法实施保障机制重要性正确看待这一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作用。
    (1)宪法实施保障的含义宪法实施保障在一定意义上,即宪法监督,是指立宪国家为了促进宪法的贯彻落实而建立的制度和开展的活动的总称。(2)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内容①保障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a.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因而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般法律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法规和法律性文件;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会有损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妨碍宪法的贯彻实施,法治国家建设也只能成为空谈。b.宪法的原则精神只有通过普通法律、法规的具体化,通过整个国家法律的健全和完备才能有效实施。如果法律、法规背离宪法的原则精神,那么宪法实施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保障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是宪法实施保障的重要内容。②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将宪法作为自己根本的行为准则。如果立宪国家的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背离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准则,同样也将有损宪法的权威和尊严,从而妨碍宪法的贯彻实施。因此,保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各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的合宪性是宪法实施保障的又一重要内容。(3)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①以被审查的对象是否已经生效为根据,可以分为:a.事先审查。又称预防性审查。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它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之前,由有权机关对其是否合宪进行审查;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其违宪,即予立即修改、纠正;b.事后审查。指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之后,或者在特定行为产生实际影响之后,由有权机关对其是否合宪进行的审查;c.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由于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宪法实施保障机制的作用,有些国家采取了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②以审查的起因为根据,可以分为:a.附带审查。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涉及拟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是否违宪的问题,而对该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所进行的合宪性审查;b.起诉审查。一般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在自己宪法上的权力或者权利受到侵犯或者可能受到侵犯时,依法诉请宪法实施保障机关对特定的法律性文件和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c.提请审查。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或国家领导人依法将有异议的法律性文件或行为,提请该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关进行合宪性审查。(4)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①政治保障。指中国共产党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这是我国宪法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只要中国共产党真正带头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宪法,那么其他政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会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宪法。②法律保障。指宪法自身的保障。表现在:a.宪法明确规定它是国家的根本法;b.明确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般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c.明确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宪法通过规定这些内容,有力地保证了宪法的实施。③组织保障。指依靠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来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规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解释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④依靠人民群众。我国宪法代表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也保护每个公民正当的个人利益。宪法能否贯彻执行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自己要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而且还要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遵守和执行宪法。(5)我国宪法实施保障改革的方向.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为贯彻落实宪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还存在诸多明显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在不少方面已经落后于当代强化宪法实施保障的世界性潮流。我国宪法保障改革的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专门的宪法实施保障机构,促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能真正落到实处;②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宪法实施的实体和程序性法律规定;③正确认识宪法实施保障机制重要性,正确看待这一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