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 .张某实施抢劫行为后隐藏,后经公安机关调查,张某被列为重点犯罪嫌疑人之一,张某得知这一情况后甚是恐慌,于是在未受到问讯之前主动到公安机关交代情况,张某的行为属于自首 B.王某抢劫他人汽车之后趁受害人还没来得及报警之前疯狂驾车潜逃,在一交通关卡巡逻民警发现其形迹可疑,于是就将其拦截下来进行讯问,王某在交警人员的盘问下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王某的行为属于自首 C .李某贪污后因害怕事情暴露,于是主动向检察机关交代罪行,后在法院开庭时李某却又当场翻供,然而在一审判决前李某又如实

题目
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 .张某实施抢劫行为后隐藏,后经公安机关调查,张某被列为重点犯罪嫌疑人之一,张某得知这一情况后甚是恐慌,于是在未受到问讯之前主动到公安机关交代情况,张某的行为属于自首
B.王某抢劫他人汽车之后趁受害人还没来得及报警之前疯狂驾车潜逃,在一交通关卡巡逻民警发现其形迹可疑,于是就将其拦截下来进行讯问,王某在交警人员的盘问下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王某的行为属于自首
C .李某贪污后因害怕事情暴露,于是主动向检察机关交代罪行,后在法院开庭时李某却又当场翻供,然而在一审判决前李某又如实做了供述,李某的行为属于自首
D .赵某盗窃后隐匿家中,其父母到公安机关报案,然后将赵某送去投案,赵某的行为不属于自首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 条第1 款规定。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其亲友主动投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故D 项错误。
更多“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于自首和立功的人进行处罚,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有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B
    [答案] B。解析: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并非免除处罚。

  • 第2题:

    关于陈某向公安机关投案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陈某是由于走投无路才向公安机关投案的,所以不构成自首
    B: 陈某对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的行为不成立自首
    C: 陈某没有交代自己的全部罪行,所以不构成自首
    D: 陈某对骗取赵某交“安全费”的行为不成立自首

    答案:A,C,D
    解析: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投案的动机不影响自首的成立。因此A项说法错误。
    陈某如实交代了自己杀人和诈骗的罪行,对这两罪成立自首,CD说法有误.不选。
    但由于陈某未交代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的行为,因此对这一罪行不成立自首,B
    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CD。

  • 第3题:

    关于自首的量刑情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予以免除处罚
    C、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D、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减轻处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自首的量刑情节。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第4题:

    关于自首的量刑情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予以免除处罚
    C.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D.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减轻处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自首的量刑情节。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第5题:

    下列关于邮政日戳使用油墨颜色不正确的说法有()。

    • A、红
    • B、兰
    • C、绿
    • D、黑

    正确答案:A,B,C

  • 第6题:

    列关于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C、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D、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下列关于自首和立功说法正确的有()。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B、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下面关于唐朝的自首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首
    • B、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 C、自首者可以免罪
    • D、对于自首如实交待的部分,不再追究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某市公安机关积极采取措施,敦促在逃人员自首。关于公安机关的职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公安机关无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

    B

    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

    C

    公安机关无权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

    D

    公安机关可以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行职责


    正确答案: B
    解析: 司法权是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两类。
    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司法权具体表现为检察机关的公诉权与审判机关的审判权,后者又可具体分为对案件的定罪权与量刑权。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减轻或免除处罚属于量刑权,属于法院的专属职权,公安机关等行政机关无权判定,因此A项正确。
    法的社会作用包捂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类,前者是阶级统治的职能,而后者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因而,在任何社会中,实施法律的机关也相应地承载着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类职能,彼此之间不能相互代替。
    公安机关一方面实施社会管理职能,如户籍管理、相关证照发放等,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政治统治职能,承载着打击犯罪、对破坏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和安定的阶级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与其他机关相比这一点在公安机关那里显现得尤其明
    显),前者无法取代后者,因此B项错误。
    A项和B项本身的表述即为错。C选项涉及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l981年关于法律解释体制的决议,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属于“一元多级”的解释体制,解释权原则上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但同时授权司法和行政机关在相应范围内进行解释。
    在中央层面上,对审判工作中法律法令适用的解释为审判解释,对检察工作中法律法令适用的解释为检察解释,两者合称司法解释(当然还包括联合解释);审判和检察工作之外的法律法令适用的解释为行政解释,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进行。
    在省一级层面上,对地方性法规的具体适用问题,则统一由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来进行。可见,在我国。行政解释的主体只有两类,一类是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如公安部),一类是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如省公安厅)。
    从题干看,它的主体是“某市公安机关”,不属于上述两类主体,因而无权进行行政解释。此外,题干中公安机关的做法只是使用通俗的形式宣扬法律,劝告犯罪嫌疑人自首,并没有涉及对相关法律的解释问题,因此C项正确。
    选项D“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行职责”却是可以被推导出来的。依据主要有两点:
    一是执法为民的要求。执法为民一方面要求执法工作走群众路线,另一方面也要求执法行为文明。某市公安机关模仿诗歌的形式来劝告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十分贴近人民群众,令人备感亲切,同时让人感到法律不再是冷冰冰的国家利器,而是让人感到确实是为了犯罪嫌疑人自身好,不再仅是不教而诛,而是教育和感化,体现了执法的人性化和文明。
    二是法治理念开放性的要求,这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无论在执法理念还是手段上都不断地有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探索更加适合的执法手段。这两点都有助于执法机关全面充分地履行职责。因此D项正确。本题为选非题,答案为B。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自首和坦白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自首要求犯罪人如实供述自己犯罪的全部事实细节,而坦白只要求供述主要的犯罪事实即可

    B

    自首要求犯罪人主动投案,坦白的犯罪人则是被动归案

    C

    自首是法定量刑情节,而坦白属于酌定量刑情节

    D

    自首与坦白的犯罪人处罚上均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自首与坦白均要求犯罪人如实供述主要的犯罪事实即可,并不要求如实供述自己犯罪的全部事实细节。
    B项,《刑法》第67条第3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本款确定的就是坦白从宽的原则。由此可见,在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成立坦白,而自首是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C项,酌定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根据立法精神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在量刑时酌情适用的情节。自首坦白均属于刑法总则中明文规定的量刑情节,因此属于法定量刑情节
    D项,《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对于坦白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因此,对于自首的犯罪人的处罚,当其犯罪情节较轻的时候,也可以免除处罚。对于坦白的犯罪人的处罚,即使其犯罪情节较轻,也不能免除处罚。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

    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只有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才成立特殊自首

    C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中犯罪较轻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可以免除处罚)

    D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仍然属于自首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自首者,视为自首

    B

    自首不实,是对犯罪事实、情节交待不实

    C

    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D

    自首不尽,是交待赃物数量不尽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正确答案:A

    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称之为自首。但是犯罪被揭发或者被官府追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之为自新。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当选。BCD选项均正确,不选。

  • 第14题:

    关于唐朝刑事立法中自首减免刑罚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严格区分自首和自新的界限
    B.所有的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
    C.自首者虽然可以免罪,但“正赃犹征如法”,即赃物须按规定如数偿还,以防止自首者非法获财
    D.对自首不彻底行为作了严格规定,分为自首不实和自首不尽

    答案:B
    解析:
    在唐朝,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可以享受自首的待遇: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即对侵害人身、毁坏贵重物品,偷渡关卡、私习天文等犯罪,即便投案也不能按自首处理。因为这些犯罪的后果已经不能挽回。

  • 第15题:

    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丙故意杀人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了,在一审判决之前又如实供述的,所以不能认定丙自首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免除处罚
    C:甲、乙共同实施盗窃行为,后来甲经亲友规劝去公安机关投案,但只如实供述了自己参与盗窃的活动,而拒绝供述乙也参与了此盗窃活动,所以不能认定甲自首
    D:余某实施了抢劫罪和强奸罪,他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时只如实供述了抢劫行为,对于抢劫罪认定为自首

    答案:A
    解析: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D选项自首只及于自首之罪;C选项共犯自首应供述共犯人。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故A表述不正确。依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可见B选项表述正确。

  • 第16题:

    以下关于自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 B、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C、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 D、只要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就是自首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某市公安机关积极采取措施,敦促在逃人员自首。关于公安机关的职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安机关无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
    • B、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
    • C、公安机关无权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
    • D、公安机关可以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行职责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关于自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首只适用于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前
    • B、自首分为普通自首和特别自首
    • C、某A前一天自动到公安机关自首并交代所有罪行,第二天失踪了,该A属于自首
    • D、以上说法只有一项是对的

    正确答案:B,D

  • 第19题:

    下列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B、对于犯罪较轻的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对于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自首者,视为自首
    • B、自首不实,是对犯罪事实、情节交待不实
    • 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 D、自首不尽,是交待赃物数量不尽

    正确答案:B,C,D

  • 第21题:

    单选题
    关于唐律自首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唐律的自首与现代自首原则不同,是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才称为自首

    B

    唐律的自首原则不适用于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

    C

    唐律规定自首者如果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则以未交待的罪行来论罪,至于如实交代的部分,不予追究

    D

    唐律规定,在审问他罪时,即使犯罪人自首了其余罪行的,也不能免除其余罪行


    正确答案: D
    解析: 唐代自首原则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叫做自首;如果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之为自新。而现代自首包括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与唐代自首十分相似;而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与唐律自首大不同,因此A项正确。
    唐律中规定对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因此B项正确。
    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做“自首不尽”。对自首不实及自首不尽者,各依不实不尽之罪处,至于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追究,因此,C项正确。
    唐律还规定,审问他罪时能自首余罪的,可以免除其余罪行,因此D项不正确,当选。

  • 第22题:

    多选题
    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待交警处理,是肇事者的法定义务,故不存在自首

    B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

    C

    交通肇事者被认定为自首。也不得从轻或减轻处罚

    D

    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的,应认定为自首,以逃逸所对应的法定刑为基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A,D
    解析:
    AB两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1条第3款规定,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而非一律不认定自首。
    CD两项,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况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自首的法律后果说法错误的是()。
    A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

    犯罪较轻的,应当免除处罚

    C

    二人以上共同犯罪时,自首的法律效果只适用于自首的共犯人

    D

    一人犯数罪时,犯罪人仅对其中部分犯罪自首的,自首的上述法律效果只适用于已自首的犯罪


    正确答案: B
    解析: 《刑法》第67条第1款后段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第24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甲因盗窃被父亲捆绑至派出所,甲构成自动投案,如其如实供述罪行,应认定其成立自首

    B

    乙被抓获归案后,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乙虽不成立自首,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丙具有自首情节,一般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应免除处罚

    D

    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害怕判刑过重又翻供,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丁成立自首


    正确答案: B,A
    解析:
    A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1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因此,甲不构成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
    B项,《刑法修正案(八)》第8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由此可见,对坦白的犯罪人,可以从轻处罚。乙的行为属于坦白,可以从轻处罚。
    C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8条的规定,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的,一般应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犯罪较轻的,是可以免除处罚,而不是应免除处罚。
    D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