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对于自首和立功的人进行处罚,不正确的做法是( )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免除处罚
C.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有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下列关于邮政日戳使用油墨颜色不正确的说法有()。
第6题:
列关于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有()。
第7题:
下列关于自首和立功说法正确的有()。
第8题:
下面关于唐朝的自首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第9题:
公安机关无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
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
公安机关无权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
公安机关可以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行职责
第10题:
自首要求犯罪人如实供述自己犯罪的全部事实细节,而坦白只要求供述主要的犯罪事实即可
自首要求犯罪人主动投案,坦白的犯罪人则是被动归案
自首是法定量刑情节,而坦白属于酌定量刑情节
自首与坦白的犯罪人处罚上均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11题:
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只有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才成立特殊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中犯罪较轻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同种罪行的,仍然属于自首
第12题:
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自首者,视为自首
自首不实,是对犯罪事实、情节交待不实
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自首不尽,是交待赃物数量不尽
第13题:
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自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犯罪被揭发后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首B.唐律中.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并非都可自首C.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D.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但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以下关于自首,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17题:
某市公安机关积极采取措施,敦促在逃人员自首。关于公安机关的职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18题:
关于自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9题:
下列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表述正确的有()。
第20题:
下列关于唐律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21题:
唐律的自首与现代自首原则不同,是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代罪行的,才称为自首
唐律的自首原则不适用于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
唐律规定自首者如果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则以未交待的罪行来论罪,至于如实交代的部分,不予追究
唐律规定,在审问他罪时,即使犯罪人自首了其余罪行的,也不能免除其余罪行
第22题: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待交警处理,是肇事者的法定义务,故不存在自首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者被认定为自首。也不得从轻或减轻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的,应认定为自首,以逃逸所对应的法定刑为基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23题: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犯罪较轻的,应当免除处罚
二人以上共同犯罪时,自首的法律效果只适用于自首的共犯人
一人犯数罪时,犯罪人仅对其中部分犯罪自首的,自首的上述法律效果只适用于已自首的犯罪
第24题:
甲因盗窃被父亲捆绑至派出所,甲构成自动投案,如其如实供述罪行,应认定其成立自首
乙被抓获归案后,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乙虽不成立自首,但可以从轻处罚
丙具有自首情节,一般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应免除处罚
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害怕判刑过重又翻供,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丁成立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