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某因为吃饭时与单位食堂服务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灭鼠的毒鼠强,趁食堂工作间无人之机,将毒鼠强倒入面粉缸中,导致200公斤面粉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如何认定甲某的行为?()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题目
甲某因为吃饭时与单位食堂服务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灭鼠的毒鼠强,趁食堂工作间无人之机,将毒鼠强倒入面粉缸中,导致200公斤面粉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如何认定甲某的行为?()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相似考题

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某路过乙家门口,见女青年乙某换衣服,顿起淫心,入室将乙拦腰抱住,强行脱乙某短裤,因乙某正在经期,甲当即对乙说“这次我不动你”,即跑出。甲某的行为是犯罪中止B.甲某半夜在路上见骑车妇女乙,甲顿生歹意,将乙某从自行车上拽下,按翻在地,欲行强奸,被乙某认出后,并对甲说“你要敢,我就报案,抓你进监狱”,甲闻言遂起身逃走强奸未成。甲构成强奸罪的中止C.甲从云南购买海洛因300克带回老家欲贩卖,通过他人介绍,甲某与吸毒人员乙某谈妥作价10000元卖给乙某,但第二天,甲某担心事发非常害怕,在其妻规劝下,痛下决心,将全部毒品掺入洗衣粉后埋掉。后来,乙某如约带款取货未果,遂向公安机关告发。公安机关将在埋藏地检出大量海洛因成分,甲已构成运输毒品罪的既遂其后来销毁毒品的行为不符合中止的时间条件,不能成立中止不构成犯罪中止D.甲某结识了乙女,一日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甲某遂产生杀死乙某再自杀的念头,并趁夜深无人之际取出三棱刮刀刺向乙某的胸部,甲刺第二刀时,因乙某躲闪只伤及其软肋。随后,乙某一把夺过三棱刮刀将之扔在地上。乙某流血不止,要求甲某送其去医院,甲某称:“不要去了,去了也没有用,你已经不行了”。乙某仍要去医院,甲某告之:“你已被我刺了两刀了,来不及了。”乙某即喝水可以止血,要甲某为其倒水,趁甲某去另一房间为倒水之际,乙某逃离现场,后获救。后经鉴定,乙某的伤构成轻微伤。甲某构成犯罪中止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考点】投放危险物质罪。详解:投放危险物质罪是危险犯,以发生具体危险为既遂要件,不以事实上发生了罪犯期望的结果为既遂要件,甲某的行为危及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安全,已经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危险,构成《刑法》第114条投放危险物质罪,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选项。
更多“甲某因为吃饭时与单位食堂服务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灭鼠的毒鼠强,趁食堂工作间无人之机,将毒鼠强倒入面粉缸中,导致200公斤面粉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如何认定甲某的行为?()”相关问题
  • 第1题:

    第 55 题 王某为某国有企业职工,因对单位福利发放问题不满。遂找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控告,对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王某仍不满意。某日王某趁总经理不在,潜入总经理办公室,将一包剧毒药物“毒鼠强”倒入总经理的茶杯中,后因总经理更换茶叶而将毒茶倒掉,未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对王某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C.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

    D.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D
    王某的行为针对的是总经理本人,不构成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因此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 第2题:

    李某因赌博受到领导批评后,萌生报复之念,欲将单位仓库焚烧。一日拂晓,李某潜入库房,在其点着火后,即听到窗外似有人声,感到事已难成,遂将火踩灭。李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参考答案:B

  • 第3题:

    【案例一】

    某机关职员甲某和乙某是夫妻关系。该机关主管赵某因态度粗暴、工作方法简单,与同事关系紧张。一日,因新职员甲某的一点小过错,赵某即对其当众训斥,因以前赵某曾追求过甲某之妻乙某而没有结果,甲某认为这是赵某借机报复。

    从此,甲某对赵某怀恨在心,并消极怠工,上班经常迟到。甲某越是消极怠工,赵某越是对其当众训斥,而甲某愈发认为是故意刁难自己,同自己故意过不去。某年某月,赵某因经济问题被立案审查,甲某以为时机已到,为把赵某彻底搞垮、搞臭,遂与妻子乙某商量,捏造赵某犯罪事实:某年某月某日,赵某把甲某之妻乙某骗至宿舍中实施强奸。周密计划后,夫妻二人遂向有关机关告发了赵某。

    【案例思考】

    甲某、乙某的行为构成了什么罪?(15分)


    正确答案:
    二人的行为构成了诬告陷害罪。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43条的规定,犯诬告陷害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 第4题:

    共用题干

    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趁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

    答案:A,B,C,D
    解析:
    甲显然不构成抢劫罪。甲的行为属于以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应定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这是因为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口和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的行为,都是将毒药投入特定的私人处所,一般不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安全。从甲的主观故意看,甲意图毒死的人也是相当确定的,其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概括故意。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的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也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这种行为法律有特别规定,就是“投放危险物质罪”。甲将有毒的麻雀卖给饭馆,当然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为卖给饭店的麻雀是用来食用的,都算是食品。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项。
    依据《刑法》第128、264条的规定,甲最初怀有普通盗窃的故意而实施盗窃行为,并不知道包内有枪,所以只构成盗窃罪。此后,当他发现枪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将手枪私自藏于家中,已经具备了非法持有枪支的故意,所以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
    本题真正疑难的是到底定三个过失犯罪中的哪一个。重大责任事故罪是首先可以被排除的,因为本案没有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危险物品肇事罪和失火罪的区别在于失火罪是一种普通的犯罪,是由于业务过失以外的普通过失造成的。危险物品肇事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中,由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的。此时,行为人的过失是业务过失,行为人没有尽到业务上应有的注意义务。在本案中,作为危险物品管理者的乙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注意义务,具有过失的是甲。甲所具有的过失是普通过失,因此本案应该认定为失火罪。
    根据《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5)项,A项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根据第3条第(1)项,B项构成滥用职权罪。根据第4条,C项构成盗窃罪的共犯。D项,先伪造后提供,应当择一重处。
    黄某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以构成犯罪,排除B项。由于黄某不是传染病防治人员这种特定主体,不能成立C项之罪。黄某的行为属于国有公司人员失职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罪。D项与A项存在法条竞合关系,而D项的重大责任事故罪是一种特殊失职行为,偏重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属特别法,应当以此定罪。

  • 第5题:

    (2006年真题)甲教唆乙在某学校食堂的面粉中投放“毒鼠强”一包,造成数十人中毒死亡的结果。法院认定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甲的行为具备(  )。
    A.标准的犯罪构成
    B.复杂的犯罪构成
    C.基本的犯罪构成
    D.修正的犯罪构成


    答案:D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的构成分类与共同犯罪的分类之关系。犯罪构成根据是否符合刑法条文关于某种犯罪的完成形态规定的犯罪构成可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方面的特点可分为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的形式中依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有分工为标准划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本题所述是共同犯罪,但是,题干的问题是“甲的行为具备……”显然不是考共同犯罪的形式,而是犯罪的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标准,根据故意犯罪在行为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预备、中止、未遂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具体共同犯罪人的不同情况,对基本犯罪构成中个别要件的具体要求作相应的修改或变更后形成的犯罪构成。也就是说,修正的犯罪构成,主要是指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等故意犯罪过程中几种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和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构成。故本题中甲的行为具备是修正的犯罪构成。

  • 第6题:

    甲与乙有仇,某日甲趁乙家无人时,放火点燃乙家房屋。火烧起来后,甲后悔,遂奋力扑救,但因火势过猛,乙家房屋被烧毁。因为甲作出了中止行为,所以甲是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请问: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主要区别在哪里?


    正确答案: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的情况。犯罪中止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 第8题:

    高一学生刘某与同宿舍同学李某发生纠纷,校长处理时偏袒李某,刘某认为校长故意与自己过不去,便想泄愤报复。后上街购得鼠药10包,晚上潜入学校食堂,将毒药倒人面缸中,导致12名学生中毒。刘某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 B、故意伤害罪
    • C、投放危险物质罪
    • D、报复陷害罪

    正确答案:C

  • 第9题:

    赵某因品行不端受到全村人排斥,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遂向全村唯一的水井投入毒鼠强,但因药物是假货而未造成任何危害。赵某的行为成立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王某为某国有企业职工,因对单位福利发放问题不满,遂找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控告,对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王某仍不满意。某日王某趁总经理不在,潜入总经理办公室,将一包剧毒药物"毒鼠强"倒入总经理的茶杯中,后因总经理更换茶叶而将毒茶倒掉,未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对王某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 B、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 C、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
    • D、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D

  • 第11题:

    问答题
    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请问: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主要区别在哪里?

    正确答案: 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为得逞的情况。犯罪中止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甲的女友乙因与他人发生争执,错手将人杀死,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起诉乙,乙现今羁押在看守所。甲曾因犯罪在该看守所服刑,对看守所的情况比较熟悉,遂决定将其女友救出。深夜趁无人之机成功将女友"救出"后,提供钱财、交通工具和隐藏场所帮助乙逃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的行为触犯了两个罪名:脱逃罪和窝藏罪

    B

    在共同脱逃犯罪中,甲起主要作用,是主犯

    C

    甲的行为属于牵连犯,根据择一重罪从重处断的处罚原则,以窝藏罪处罚

    D

    甲的行为构成劫夺被押解人员罪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虽然乙并没有与甲共谋脱逃,但在甲将乙叫出之后,乙知道甲的目的,顺从地与甲一起脱逃,二人已经形成脱逃犯罪的共同故意,且共同实施了脱逃行为,构成脱逃罪。甲起主要作用,系主犯。甲帮助乙从看守所脱逃的行为是实现其帮助乙逃匿目的的手段,这种情形属于牵连犯,应当以窝藏罪处罚。

  • 第13题:

    甲某因为吃饭时与单位食堂服务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灭鼠的毒鼠强,趁食堂工作间无人之机,将毒鼠强倒入面粉缸中,导致200公斤面粉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如何认定某甲的行为()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参考答案:A

  • 第14题:

    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某日晚饭后,甲在为父亲沏茶时将毒鼠强倒人茶杯中,在走向父亲房间途中甲突然觉得自己这样做实属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故将有毒的茶水倒掉,换上新茶为父亲送到房间内。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C
    本案中甲终止自己的行为是担心会遭报应,是自己决定放弃犯罪行为,所以甲的行为构成中止。故选C。

  • 第15题:

    甲教唆乙在菜学校食堂的面粉中投放“毒鼠强”一包,造成数十人中毒死亡的结果。法院认定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甲的行为具备( )。

    A.标准的犯罪构成

    B.复杂的犯罪构成

    C.基本的犯罪构成

    D.修正的犯罪构成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构成的分类。根据犯罪构成的形态特点,犯罪构成可以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符合刑法条文关于某种犯罪的完成形态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标准,根据故意犯罪在行为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预备、中止、未遂等不同表现形态,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具体共同犯罪人的不同情况下,对基本犯罪构成中个别要件的具体要求作相应的修改或者变更后形成的犯罪构成。也就是说,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构成和共同犯罪中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构成。本题中,甲作为教唆犯,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所符合的犯罪构成就是修正的犯罪构成,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 第16题:

    下列选项中,应以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处罚的有:
    A.甲在其竞争对手销售的面粉中掺人毒鼠强
    B.乙为了吸引顾客在火锅底料中掺人罂粟壳
    C.丙工厂违反规定,向河流中排放有毒废物后造成下游大量农作物绝收
    D. 丁意图报复本单位领导,在单位的公共饮水机中投放无色无味的剧毒农药


    答案:A,D
    解析:
    甲在其竞争对手销售的面粉中掺入毒鼠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因此,A项当选。乙为了吸引顾客在火锅底料中掺入罂粟壳,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此,B项不选。丙工厂违反规定,向河流中排放有毒废物后造成下游大量农作物绝收,构成污染环境罪,因此,C项不遶。丁意图报复本单位领导, 在单位的公共饮水机中投放无色无味的剧毒农药,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因此,D项当选。

  • 第17题:

    李某与赵某有仇,李某为了报复赵某,打算用毒鼠强将赵某毒死。一天,李某在集市上购买了一包毒鼠强,但在回家途中失足跌入一个大坑后卧床不起,报复计划失败。本题中,李某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  )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答案:B
    解析:
    本案中,李某购买毒鼠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但是由于李某意志以外的原因(跌入大坑后卧病不起),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因此,李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 第18题:

    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请问: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


    正确答案: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因为其属于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 第19题:

    农村青年某甲到供销社买东西时与营业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的农药“乐果”30毫升,返回供销社,并乘营业员不注意,将“乐果”倒入食盐池内,致250公斤食盐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某甲的行为构成:()

    • A、投放危险物质罪
    • B、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 C、故意毁坏财物罪
    • D、故意杀人罪(未遂)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甲、乙都是做卖早点生意的个体户,甲见乙家的生意比自家红火,就产生报复念头,于是买来“毒鼠强”并偷偷投入乙家的面粉袋里,造成多名顾客在食用乙家出售的早点后死亡。甲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李某系某银行记账员,一日下午下班时发现本单位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未锁)。下班后李某趁无人之机将2万元取出用纸包好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盖住。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李某的行为属于职务侵占未遂
    • B、李某的行为属于职务侵占既遂
    • 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 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

    正确答案:A,B,C

  • 第22题:

    单选题
    农村青年某甲到供销社买东西时与营业员发生争执。产生报复之念,遂取出自家的农药“乐果”30毫升,返回供销社,并乘营业员不注意,将“乐果”倒入食盐池内,致250公斤食盐被污染。因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某甲的行为构成:()
    A

    投放危险物质罪

    B

    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

    故意毁坏财物罪

    D

    故意杀人罪(未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请问: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

    正确答案: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因为其属于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