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甲出于泄愤报复而对某一建筑物实施放火,刚引燃即被扑灭,甲成立放火罪的未遂 B.乙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驶,乙成立危险驾驶罪 C.民警丙酒后将自己的配枪赠与朋友,丙的行为不成立非法出借枪支罪 D.丁不具有驾驶资格,但从事校车业务,在运输中严重超载,对丁应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题目
下列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出于泄愤报复而对某一建筑物实施放火,刚引燃即被扑灭,甲成立放火罪的未遂
B.乙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驶,乙成立危险驾驶罪
C.民警丙酒后将自己的配枪赠与朋友,丙的行为不成立非法出借枪支罪
D.丁不具有驾驶资格,但从事校车业务,在运输中严重超载,对丁应认定为危险驾驶罪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有关危害公共安全罪客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谓“公共安全”,就是指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B.所谓“公共安全”,就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C.危害公共安全罪客体的不特定性,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
    D.危害公共安全罪客体的不特定性,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受犯罪实际侵害的目标是不特定的


    答案:A,D
    解析:
    【精解】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公共安全就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即既要具有不特定性,也要具有多数性。这种不特定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侵害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侵害的特定性。故选A、D项。

  • 第2题:

    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主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少数犯罪的主体可以包括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
    B.少数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C.有的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
    D.有的犯罪既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


    答案:A,B,C,D
    解析:
    【精解】犯罪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少数犯罪主体则是特殊主体,行为人必须具有法定的特殊身份或者从事特定业务,才能成为犯罪主体。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主体一般是自然人,但少数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如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个别犯罪的主体则只能是单位,如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犯罪主体必须是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或销售企业。故备选项应全选。

  • 第3题:

    下列关于计算机犯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计算机犯罪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犯罪
    • B、计算机犯罪是危害计算机信息的犯罪
    • C、计算机犯罪是危害人类的犯罪
    • D、仅仅以计算机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不是纯粹的计算机犯罪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关于违法和犯罪,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 A、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 B、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 C、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 D、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也不一定违法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下列关于放火罪的犯罪构成表述正确的是()。

    • A、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B、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 C、主体是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D、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下列关于爆炸罪的犯罪构成表述正确的有()。

    • A、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B、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物或人身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C、主体是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D、主观方面既可以出于故意,也可以出于过失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犯罪行为只侵犯某一特定的人身或者特定的财产,而不直接危及公共安全,就不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 B、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而为其存放的行为,构成非法储存枪支罪
    • C、甲捡拾一包,乘坐地铁时,经检查,该包内有手枪三把,甲不构成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
    • D、乙将雷管放置在某防洪大堤某处,引爆雷管后,导致防洪大堤决口,造成水患,构成决水罪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下列关于放火罪的犯罪构成表述正确的有()。

    • A、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B、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 C、主体是年满16岁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D、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正确答案:A,B,D

  • 第9题:

    下列犯罪不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是()。

    • A、交通肇事罪
    • B、丢失枪支不报罪
    • C、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
    • D、失火罪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下列属于刑法确立的犯罪类型的是()

    • A、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 B、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
    • C、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
    • D、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

    正确答案:A,B,C,D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刑事案件中,应由检查机关负责侦查的是()。
    A

    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B

    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

    C

    贪污贿赂的犯罪

    D

    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刑法确立的犯罪类型的是()
    A

    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

    B

    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

    C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

    D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类犯罪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甲对拆迁不满,在高速公路中间车道用树枝点燃一个焰高约20厘米的火堆,将其分成两堆后离开。火堆很快就被通行车辆轧灭。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成立放火罪
    B.甲的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如认为甲的行为不成立放火罪,那么其行为也不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但不构成放火、决水、爆炸等犯罪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放火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甲在公路上点起火堆,但该火堆的燃烧范围和能量既不能将公路烧坏,也不能对过往车辆造成危害,甲的行为并不能对公共安全形成具体危险,因而在客观上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甲点小火堆的行为也说明其在主观上并没有制造火灾的放火罪故意。因此,不构成放火罪,也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C项正确。

  • 第14题:

    甲卖迷药,明知乙将使用迷药进行犯罪活动,仍然教乙迷药的使用方法等知识,乙用迷药迷倒丙后拿走了财物。后乙多次使用该迷药实施犯罪行为。关于甲的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甲的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该行为会导致乙实施不特定的犯罪

    B.甲的行为不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为出售迷药的行为不会危害公共安全

    C.乙的行为成立抢劫罪

    D.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的帮助犯,亦触犯了传授犯罪方法罪,属于想象竞合

    答案:A
    解析: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具体危险,即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或造成的后果无法估计且难以控制,行为造成的侵害对象或危险及实害结果可能随时增加或扩大。本案中,乙使用迷药实施抢劫等犯罪行为,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不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甲出售迷药的行为也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因此,甲不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A项错误,当选。B项正确,不当选。乙使用迷药迷倒丙后取走财物的行为,属于以暴力、胁迫之外的“其他方法”排除被害人的反抗,成立抢劫罪。甲帮助乙实施该行为,成立抢劫罪的共犯(帮助犯),甲向乙传授如何“迷倒”他人进而取得财物的方法,亦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属于想象竞合。C、D两项正确,不当选。

  • 第15题:

    下列刑事案件中,应由检查机关负责侦查的是()。

    • A、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 B、危害税收征管的犯罪
    • C、贪污贿赂的犯罪
    • D、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下列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构成一切犯罪的必要要件
    • B、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方向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 C、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法等
    • D、可以分为两类,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危害国家安全罪大体上可以分为()。

    • A、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
    • B、叛变、叛逃的犯罪
    • C、间谍、资敌的犯罪
    • D、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 E、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下列关于放火罪的犯罪构成表述正确的有().

    • A、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B、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
    • C、主体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D、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正确答案:A,B,D

  • 第19题:

    下列关于爆炸罪的犯罪构成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B、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物或人身实施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C、主体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D、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下列关于决水罪的犯罪构成表述错误的有()。

    • A、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 B、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决水行为
    • C、主体是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D、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国内安全保卫,是对()的侦查和防范]二作。

    • A、违法行为
    • B、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 C、犯罪行为
    • D、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多选题
    对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犯罪

    B

    乙偷窃其他乘客2000元,构成盗窃罪

    C

    乙声称列车上有爆炸物并进行威胁,构成编造恐怖信息罪

    D

    乙不构成任何犯罪


    正确答案: D,C
    解析:
    乙携带少量烟花爆竹,不构成犯罪。乙的盗窃行为和编造恐怖信息的行为,因其只有15周岁,盗窃和编造恐怖信息不属于14周岁至16周岁需要负刑事责任的情形,因而也不构成犯罪。

  • 第23题:

    多选题
    对甲携带少量烟花爆竹的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构成非法运输爆炸物罪

    B

    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

    甲和乙是共同犯罪

    D

    甲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 A,C
    解析:
    甲某、乙某携带少量烟花爆竹,并且未进入候车厅,社会危害性小,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因此,不构成犯罪

  • 第24题:

    多选题
    危害国家安全罪大体上可以分为()。
    A

    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

    B

    叛变、叛逃的犯罪

    C

    间谍、资敌的犯罪

    D

    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E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正确答案: D,A
    解析: 危害国家安全罪大体上可以分为: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叛变、叛逃的犯罪,间谍、资敌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