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事立法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刑事立法原则,该立法原则是在( )时期提出的。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工农民主政权时期C.抗日民主政权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题目

“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事立法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刑事立法原则,该立法原则是在( )时期提出的。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C.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考题
更多““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事立法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刑事立法原 ”相关问题
  • 第1题:

    明确提出“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这一刑事法律原则的文件是( )。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答案:D
    解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于1947年10月10日公布的政治宣言,亦称《双十宣言》,确定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时确定了“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事司法政策。

  • 第2题:

    “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刑法原则形成于(  )。
    A.中华民国时期
    B.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解放战争时期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了“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方针。这一方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刑事立法原则。

  • 第3题:

    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刑事立法的发展。


    答案:
    解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刑事立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准五服以治罪制度”的确立。《晋律》首立“准五服以治罪”的制度。“五服”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制度。封建服制把亲属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不仅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而且也确定了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适用的原则。在刑法适用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准五服以治罪”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使法律或为“峻礼教之防”的工具,从而确立了后世法定亲等制度。其影响极为广远,直至明清。
    (2)“官当”、“八议”入律。“官当”是指某些官僚犯罪后,允许以其官爵抵罪即折当徒刑,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制度的形成,表明封建特权法的进一步发展。“八议”是指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对其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表现出同罪异罚的贵贱尊卑等级秩序。曹魏时期正式人律。“八议”遂成为历代封建法律的重要内容。
    (3)“重罪十条”罪名正式确立。“重罪十条”罪名正式确立于《北齐律》,是统治者认为直接危害其根本利益的十种重大犯罪的总称,凡是“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重罪十条”将儒家纲常礼教内容引入刑律,促进了礼与法的结合,也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皇权。隋唐直至明清封建法典中的“十恶”制度即源于此。 一
    (4)封建制五刑的初步形成。在汉代刑制改革的基础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刑罚制度日趋规范和文明:限制族刑,逐步缩小缘坐范围;肉刑日趋减少,北齐时最终废除宫刑,并增加鞭刑与杖刑;酷刑的设置与使用逐渐减少,死刑的执行方法越来越定型于绞、斩等少数几种;定流刑为减死之刑,至北周时渐趋完善。总之,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改进,以劳役刑和死刑为主体的新的封建制五刑初步形成。

  • 第4题:

    简述天平天国刑事立法.


    正确答案:天平天国的刑事立法,主要是《太平刑律》。《十款天条》《太平条规》以及天王和各王的诏令,也包含有刑事立法的内容。具体如下:
    (1)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
    镇压反革命分子,是太平天国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太平天国把封建官僚地主视为妖魔坚决予以镇压。同时,严厉惩治太平军内部的谋反和叛变通敌行为。此外,还采取分化瓦解策略,对于从敌人营垒中投奔太平天国的人,给予将功折罪的机会。
    (2)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
    天国刑律反对妄杀无辜,规定无故杀害外小者斩;严禁奸邪淫乱,规定奸淫者是最大的犯天条;严惩贪污盗窃,规定私藏金银、藏匿盗卖圣库物品、偷窃劫抢他人财物,一律处以死刑;严厉打击其他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禁止吸食和贩卖鸦片,规定贩卖者、吸食者一概斩首,知情不举者也要治罪。
    (3)坚决取缔“妖书邪说”
    为宣传革命主张,防止旧思想侵蚀革命队伍,太平天国把过去的经书、戏曲一概称之为妖书、邪说,并用严刑予以禁绝。规定敢有念诵教习者、聚人演戏者、私留妖书者,都要处斩。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对旧文化一概用严刑予以禁绝的做法,反映了农民政权狭隘的眼光和简单化的舆论控制方法。
    (4)实行严刑峻罚
    太平天国的刑罚种类比较简单,有杖刑、枷刑、死刑三种。枷刑和杖刑轻重无定式,多用于处罚内部违反纪律的轻微犯罪;死刑有点天灯、五马分尸、斩首示众、削皮等方法,手段极为残酷,主要适用于敌对分子、杀人、强奸及其他破坏革命秩序的严重犯罪。

  • 第5题:

    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


    正确答案:神权法

  • 第6题:

    西周统治者总结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刑事立法方面提出了“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和()。


    正确答案:义刑义杀;明德慎罚

  • 第8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认罪从宽”制度,充分体现了现代司法宽容精神,这是我国刑事政策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下列与之相符的选项是()。

    • A、首恶必办
    • B、宽严相济
    • C、从重从快
    • D、严禁刑讯逼供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填空题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了()、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正确答案: 首恶者必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规定了“叛国罪”的构成要件和审判程序及对特殊犯罪主体的“弹劾程序”的是 ( )
    A

    普通法

    B

    联邦刑事立法

    C

    联邦宪法

    D

    州刑事立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守仁主张在立法上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即如“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用舟航”。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2009年真题)明确提出“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这一刑事法律原则的文件是(  )。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C.《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D.《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答案:D
    解析: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刑事立法比抗战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刑法原则方面,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为“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该刑法原则具体规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该刑法原则有利于集中打击一小撮地主、恶霸、汉奸、战犯、各类反革命分子,并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刑事立法。可见,选D项。

  • 第14题:

    简论宋朝刑事立法的发展。


    答案:
    解析:
    宋朝刑事立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立折杖法。宋朝初期创立了折杖法,作为重刑的代用刑。即把笞刑、杖刑折为臀杖;徒刑折为脊杖,杖后释放;流刑折为脊杖,并于本地配役一年;加役流,脊杖后,就地配役三年。宋徽宗时又对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数重作调整。实行笞杖徒流刑的折杖法,“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是宋朝统治者慎刑思想在刑罚制度上的体现。虽然仍然存在弊端,但是在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2)首创刺配刑。刺配是将杖刑、配役、刺面三刑同时施加于一人的复合刑罚,宋初设此刑之初衷,原为宽贷死刑之意。但后逐渐成为滥刑之制,既复活肉刑,又没有配地远近之限,造成恶劣影响。
    (3)使凌迟刑成为法定刑。凌迟刑是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残损肢体,使受刑人在极端痛苦中缓慢死去的酷刑,是中国古代生命刑中最为残酷的一种执行方法。凌迟刑首用于五代,至宋代立为法定刑。北宋仁宗时在法定绞、斩死刑外,增施凌迟刑,用以惩治荆湖之地以妖术杀人祭鬼的犯罪。至南宋凌迟刑的适用越来越广,宋宁宗颁《庆元条法事类》时,凌迟刑成为法定刑,与绞刑、斩刑并用。凌迟刑一直沿用至清末法制改革时才被废除。
    (4)颁布重法地法。所谓重法地法,是指对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重刑的法律制度,该特定地区称“重法地”。北宋中期,面对“盗贼”纵横、社会治安混乱的局面,宋仁宗于常法之外首立《窝藏重法》,严惩贼盗犯罪的窝藏之家,清除贼盗犯罪的社会基础。宋英宗继位后,继承了以重法治盗贼的政策,又另外制定了重法,既强调法律的追溯力,又株连犯人亲属和籍没其家产,实际上以反逆罪惩治盗贼。宋神宗颁行重法地法,又称《盗贼重法》,进一步扩大重法的适用地区,重惩“重法之人”。重法地法的推行,实际上使非常之刑基本代替了《宋刑统》中的“贼盗律”,不仅加重了对盗贼犯罪的处罚,而且还打破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刑罚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

  • 第15题:

    守仁主张在立法上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即如“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用舟航”。

    A

    B



  • 第16题:

    根据对社会关系调整的作用不同,将立法分为()

    • A、实体法立法和程序法立法
    • B、一般法立法和特殊法立法
    • C、专制立法和民主立法
    • D、民事立法、刑事立法、行政立法、经济立法和立宪活动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守仁主张在立法上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即如“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用舟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太平天国刑事立法和婚姻立法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刑事立法。主要是《太平刑律》,此外《十款天条》、《太平条规》和天王及各王的诏令。太平天国的刑法是太平天国镇压敌人、惩罚犯罪、保卫革命成果和保护人民的工具,其内容如下:
    (1)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
    (2)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
    (3)坚决取缔"妖书邪说";
    (4)实行严刑峻罚。
    婚姻立法。《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否定封建买卖婚姻的陋习。另外规定"合挥",就是今天所说的结婚证书。太平天国反对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封建传统观念,主张寡妇可以再婚。在婚姻关系上,太平天国认为"一夫一妇,理所宜然",并以法律强制在居民中实行一夫一妻制。由于太平天国严厉禁止淫邪和娼妓,所以"在太平天国所有的城市中,娼妓是完全绝迹的"。

  • 第20题: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了()、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正确答案:首恶者必办

  • 第21题:

    问答题
    太平天国刑事立法和婚姻立法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刑事立法。主要是《太平刑律》,此外《十款天条》、《太平条规》和天王及各王的诏令。太平天国的刑法是太平天国镇压敌人、惩罚犯罪、保卫革命成果和保护人民的工具,其内容如下:
    (1)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
    (2)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
    (3)坚决取缔"妖书邪说";
    (4)实行严刑峻罚。
    婚姻立法。《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否定封建买卖婚姻的陋习。另外规定"合挥",就是今天所说的结婚证书。太平天国反对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封建传统观念,主张寡妇可以再婚。在婚姻关系上,太平天国认为"一夫一妇,理所宜然",并以法律强制在居民中实行一夫一妻制。由于太平天国严厉禁止淫邪和娼妓,所以"在太平天国所有的城市中,娼妓是完全绝迹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

    正确答案: 神权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西周统治者总结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刑事立法方面提出了“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