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将试卷、试题信息、答题纸、答题卡、草稿纸等带出考场或者传给他人的考试工作人员,停止其继续参加当年及下一年度考试工作,并由考试机构、考试主管部门或者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处分。()
参考答案:错误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请将每一个空的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1】~【20】序号的横线上,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计算并填写下表
谁参加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能不能把试题以及试题的答案发给我 给我参考参考呢 我是准备要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上学吧在线考试中心就有试卷试题。
“请考生注意,未将试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请抓紧时间填涂”监考规范用语提示时间为()
2022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榆林市20212022年度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一直在承担着的责任,就是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我们的记忆中,1949年以来,中国新诗的第一次“繁荣”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一次变异的繁荣,一次和社会发展一样病态的假繁荣,古典式民歌,口号加标语的颂歌范式,它带给中国新诗的只剩下绵长的伤害。由于这样的伤害,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诗歌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几乎成了“谈虎色变”。中国新诗真正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诗人正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把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担当骄傲地扛在肩上。这个时期,诗歌重新回到艺术领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成汪洋之势覆盖了中国大地。食指、北岛、舒婷、杨炼、多多们“朦胧诗”的崛起,把许多具有中国意义的现代诗歌和许多优秀的中国诗人的名字送出国门,开始了与世界诗歌平等的对话。同时,诗人的社会责任担当回到真实,成为优秀的诗人们的一种自觉。一大批直击现实、掷地有声的作品让中国老百姓的眼里饱含泪水,心潮久久不能平静。熊召政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叶延滨干妈、骆耕野不满等优秀诗篇,和中国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中国社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响。很显然,这个时期的诗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是对50年代那种担当的一次颠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担当,诗人只有具备了这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才能够赋予诗歌血肉和灵魂的力量。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和老百姓如此亲近的诗歌却让他们感到了陌生,滋养诗歌的这块土地也越来越不认识诗歌了,诗歌且战且退,已经退守到社会的边缘,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认知和守护的热情。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诗人并不以为然,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社会分工细化诗歌必然受到的冷落,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诗歌真正走向纯粹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我们的诗人深陷“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误区,过分强调了诗歌技术性的重要,而忽略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社会责任和作为诗人的社会担当,忽略了对我们究竟该写什么的深度思考。这些年来,作为文学的诗歌几乎齐刷刷地朝着“纯粹”的方向一路狂奔远离人间烟火,远离了滋养诗歌的土地,包括业已成名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失了一个诗人最应该具备的冲动和悲悯,很多人对现实麻木不仁,却无比自得、无比悠闲地陶醉在自娱自乐当中。这个事实不能不说是当下中国诗歌身处边缘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诗人疏远自己的家园,诗人无视国计民生,诗人忽略百姓疾苦,不断地重复别人的同时重复自己。这样一种状态的写作,怎么可能不走到边缘?又怎么能让那些食人间烟火的百姓为我们的诗歌叫好,为我们的诗歌饱含泪水呢? 中国诗歌走到今天,需要来一个转体,需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事实上,中国诗歌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对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写什么”才是他的当务之急。我以为摆在诗人面前的“写什么”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重要足以让我们已经远离的诗歌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 (摘编自梁平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次病态假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经历了一次大繁荣。 B.舒婷等“朦胧诗”诗人们扛起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大旗,创作出能与世界诗歌平等对话的诗歌。 C.回避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这也是当下的中国诗歌走向“边缘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D.如果诗人将“写什么”作为当务之急,那么中国诗歌必然会回归到注重乡土诗歌的正确道路上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关注是中国新诗一直在承担着的责任。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引用“朦胧诗”优秀诗篇,论证了这个时期的诗人担当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 C.文章第段将老百姓对当下的中国诗歌的陌生与对曾经的中国诗歌的亲近进行比较,引出了第段的分析。 D.文章在论证中将诗歌比作人,如“且战且退”“一路狂奔远离人间烟火”,语言生动形象,说理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中国当代诗歌日益“纯文学化”,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唯一的出路。 B.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人对诗歌艺术不懈追求,是因为这也是中国现代诗歌责任担当的一部分。 C.2008年汶川地震后涌现出的一批抗震诗歌,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体现了诗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D.根据文章内容推知,和“写什么”相比,也许“怎么写”更能体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13题答案】 【答案】1.D2.B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注重乡土诗歌”理解错误,依据原文“作为文学的诗歌几乎齐刷刷地朝着纯粹的方向一路狂奔远离人间烟火,远离了滋养诗歌的土地,包括业已成名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痛处、生存状态的无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失了一个诗人最应该具备的冲动和悲悯”可知,中国诗歌正确道路应该是“现实生活”“生存状态”,而不是“注重乡土诗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引用朦胧诗优秀诗篇”分析错误,这里是举例论证,不是引用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中国当代诗歌日益纯文学化,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唯一的出路”错,根据文章“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社会分工细化诗歌必然受到的冷落,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诗歌真正走向纯粹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可知,这些做法是作者批判的做法,中国当代诗歌日益“纯文学化”是一种错误而不是出路。 B.“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诗人”错,依据原文“中国新诗真正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诗人正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把艺术探索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担当骄傲地扛在肩上”可知,应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人”。 D.“和写什么相比,也许怎么写更能体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趋势”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对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写什么、才是他的当务之急。我以为摆在诗人面前的写什么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重要足以让我们已经远离的诗歌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可知,应该是“写什么”比“怎么写”更能体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趋势。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直到2021年,元宇宙才真正“出圈”。2021年3月,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罗布乐思正式在美国纽约上市;10月,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宣布更名为“元”(Meta);近期,微软、苹果、腾讯、华为、阿迪达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或高调进军或低调布局相关产业元宇宙浪潮已席卷全球,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科技巨头,、都表现出争做“头号玩家”的浓厚兴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疫情加速了社会虚拟化,在疫情防控措施下,“宅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线上生活由原先短时期的例外状态成为常态,使得更多现实社会无法实现的需求转而用线上方式来满足。 理论上,我们可以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线上,这也就是元宇宙的终极状态。从目前来看,以下领域更容易被数字化,值得大家关注。第一个场景是游戏和社交的结合,有可能会诞生出下一代的抖音或微信。第二个场景是零售及电商环节。我们目前的购物,更多是刷一刷淘宝、抖音等。未来可能会因为元宇宙出现一种新的电商形态,把线下的街区复刻到线上,让用户仿佛在现实街区中逛街
下列哪种情况下,监考可以翻看考生试卷及答题卡()。
考试过程中发现试卷书写部分的图片均不清楚,备用试卷也无法识别,主监考应请考生继续作答其它试题,同时联系汉考国际取得清晰的试题,待考试结束后补考该部分。
理论知识考试试卷的编制技术主要涉及的是()。
离开考场后,在考试结束前,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的,给予考生()科目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
“请考生注意,未将试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请抓紧时间填涂”监考规范用语提示时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