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题目
简述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双城论是奥古斯丁的重要神学政治理论。奥古斯丁将世界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 ,在上帝之城中,人们信仰上帝,并且相互兼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在世俗之城,人们只爱自己,充满冲突,过着的生活。由此,奥古斯丁认为信仰上帝才能把握真理,才能过上上帝之城般的生活。
更多“简述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奥古斯丁及“双城论”的影响?


    参考答案:

    他系统阐述的基督教国家观以及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 第2题:

    【其它】简述奥古斯丁时间学说的内容。


    世界和时间共存;永恒的现在;过去现在与将来;

  • 第3题:

    1、1. 简述奥古斯丁的知识观


    奥古斯丁从对“人的知识的确定性从何而来”、“确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的考察出发,得出了上帝是真理自身和人类真理来源这一结论。他的探究并没有直接诉诸教义,宣扬上帝的全知全能,而是以缜密的推理说明人的认识的性质、过程和标准。 奥古斯丁吸收了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认为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构成一个由下到上的等级关系,如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内感觉不但可以感知被身体感觉所感知的有形事物,而且可以感知身体感觉自身。理性却认识所有这一切,并认识自身。因此,理性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在奥古斯丁那里,所谓“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指确定的真理,包括数学命题、逻辑原则和像“人人都追求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 奥古斯丁通过追问“人的理性中的这些真理的来源是什么”出发,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他的论证具体如下: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中这些真理的来源要么来自理性之下、要么来自之中、要么来自之上,他认为只有这三种可能性。他首先分析了真理的来源不可能低于理性。因为在上述知识对象和知识的等级关系中,在上者居于判断在下者的优越地位,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理将被理性所判断而不是相反。然而,真理作为判断的规则,不可能处于低于理性的、被判断的地位。其次,他分析了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自身中产生规则。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而真理却是确实不变的,不随理性的变动而变动。奥古斯丁说:“我们的心灵有时认识得多,有时认识得少,因此证明了自身的可变性。但真理却固守自身,不因我们认识得多而夸张,也不因我们认识得少而短缺。”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变动不居的理性。 奥古斯丁的结论是:如果真理既不低于、也不等于我们的心灵,它必然比心灵更高级、更优越。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着一个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来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就是上帝。

  • 第4题:

    简述哈灵顿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生平:詹姆斯.哈灵顿(1611-1677年,即17世纪)是独立派另一个有影响的英国政治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大洋国》(1656年)。
    政治思想:
    (1)哈灵顿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新贵族如何组织、巩固政权服务,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特点。其政治思想主要是主张“均势思想”。他认为均势是创建和保持共和国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财产均势和权力均势。
    (2)关于财产均势;哈灵顿把财产看作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权力是财产的自然产物。财产中最重要的是地产,国家的性质、政府的形式是由地产分配的情况,即“产权的均势”决定的。所以,他建议政府颁布平等的《土地法》,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证“财产的均势”,使国家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使绅士、富人成为政府的“生命和灵魂”。
    (3)在权力均势方面;哈灵顿提出了“均分与选择”原则,在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国家中,要保证法律制定的公平,就必须贯彻“均分与选择”的原则。主张建立两院制的代议制政府。上院由年收入在一百磅以上的绅士与富人的代表组成,代表富有理性的绅士、富人阶级;下院由年收入不足100英镑的人民代表组成,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主张议员与行政官员的产生应实行秘密投票的方法,而且议员实行轮换制,即每隔两年部分议员去职,去职的议员再由选举补充。


  • 第5题:

    1. 简述奥古斯丁的知识观


    奥古斯丁认为,我们把握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流逝的时间只能被知觉的运动所度量。他说:“正是在我的心灵里,我度量时间。”被心灵所知觉的时间即持续的知觉,知觉虽由外物引起,但知觉的持续却不取决于外物。外物消失之后,关于它的知觉仍能持续。奥古斯丁把知觉的持续称为“现在”。“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理由有两点:第一,任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但是,过去的时间不复存在,将来的时间尚未存在,谁能度量它们呢?除非有人胆敢说,他能度量不存在的东西。”第二,过去和将来都可被归结为现在。他说:“很明显,将来与过去都不存在,说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三种时间是不妥的。他认为应该这样说,有这样三种时间,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关于现在事物的现在和关于将来事物的现在。”这是按照知觉内容做出的区分:“关于过去事物的现在”指对过去事物的记忆,“关于现在事物的现在”指对当下事物的直观,“关于将来事物的现在”指对将来事物的期待。这三类知觉分别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对应,但它们都是现在知觉到的状态,都是现在的时间。 奥古斯丁把时间定义为:“时间是心灵自身的延伸。”“心灵”并不专指人的心灵,应被理解为上帝的心灵。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是永恒的,他并不是时间中的存在。时间的理念“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创造。上帝心灵之中的“现在”理念是一切时间的原型,人所知觉到的流逝的时间是对时间原型的摹仿。这也是上帝为什么能在瞬间创造出连绵不断的时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