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详述肝片形吸虫的防治措施。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详述肝片形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1)传染源肝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来源为病畜和带虫者。通过它们的活动,将虫卵散布于自然界中。水和温度为虫卵发育的重要条件。已发育的含有毛蚴的虫卵,只有在光线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毛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如找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时间大部分可死亡。囊蚴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当久的感染能力。对干燥和阳光直射比较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因此,在气候适宜和中间宿主存在的情况下,夏秋季节,牛、羊放牧中极易感染肝片吸虫。
    (2)传播途径经口感染。牛羊等动物因食入含囊蚴的饲草或饮水而获感染。
    (3)易感宿主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为小土窝螺,另外,还有斯氏萝卜螺、狭萝卜螺等30多种椎实螺,片形吸虫的终末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于黄牛、奶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
    (4)流行情况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对牛羊危害十分严重。在我国该病的分布,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三北”地区,如辽、吉、黑、内蒙、青海、新疆、宁夏、甘、陕等省区,深受其害。

  • 第2题:

    详述卫氏并殖吸虫的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卫氏并殖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是甲壳类的淡水蟹和蝲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虫阶段。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肺组织的虫囊内,产出的虫卵经虫囊与小支气管的通道进入支气管、气管,或随痰液排出,或痰液吞咽后随粪便排至外界。虫卵进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25 ̄30℃)下,经2 ̄3周发育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侵入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螺类)的淋巴间隙发育为胞蚴,再经母雷蚴、子雷蚴,最后形成短尾的尾蚴。成熟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或蝲蛄)时,即主动侵入或被其吞食,形成囊蚴。犬、猫、人及其他终末宿主食入含有活囊蚴的蟹类、蝲蛄后,在消化液作用下,囊蚴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腹膜、隔肌与肺膜一直到肺脏,然后发育成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肺组织所形成的虫囊里。由于虫囊破裂或细支气管被破坏,虫卵经气管排至外界。成虫在终宿主体内一般可活5 ̄6年,长者可达20年。
    在本病流行地区,不食用生的或半生的鱼类、蟹类和蝲蛄;消灭第一中间宿主螺类。有条件的地区要对流行区内所有易感动物,如猪、狗和猫要定期驱虫,以减少本病的感染源。

  • 第3题:

    1、肝片吸虫形态和生活史及肝片吸虫病的症状与病变、诊断及防治措施。


    肝片吸虫体扁平,形如树叶,长20~30mm,宽8~13mm。头端小、呈显著圆锥状,名头椎,与相连处有明显的分界,后端较大,有时略尖。在头椎的前端在一口吸盘,直径约1.6mm.在头椎之后有较小之腹吸盘,直径约1mm。虫卵棕黄色,大小为130~150×63~90μm,内含有未发育的卵细胞。虫卵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尾蚴由螺体排出后,在水面植物叶上结囊成囊蚴。动物吞食含有囊蚴的植物或饮水后,囊蚴就在宿主的十二指肠内脱囊成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侵入肝脏而达胆管成长为成虫。

  • 第4题:

    详述日本分体吸虫的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到不漏诊。阳性动物和病人采用吡喹酮治疗,可使感染率显著下降。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常用的灭螺药物有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近年来,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水利建设,通过硬化沟渠和生态灭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安全放牧,建立安全放牧区。
    防止牛只的调动,患病牛必须就地治疗,根治后才能卖出或调运到其它地区。
    (3)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加强个人防护。

  • 第5题:

    Fasciolahepatica是()学名。

    A胰阔盘吸虫

    B前殖吸虫

    C肝片形吸虫

    D华枝睾吸虫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