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成法律规避的诸多条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是:()
A、当事人有主观故意
B、是通过有意制造新的连结点的行为完成的
C、被规避的法律是内国或某一外国的强行法
D、规避法律的目的已形成
第1题:
正确表述我国对法律规避制度态度的是:()
A、当事人规避我国国内法是有效的
B、当事人规避我国国内法是无效的
C、当事人规避外国法是无效的
D、当事人规避外国法中不合理的规定是有效的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下列关于法律规避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 )
第5题:
下列关于法律规避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第6题:
关于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第7题:
有关我国对法律规避效力的规定,表达正确的有?
第8题:
当事人有主观故意
是通过有意制造新的连结点的行为完成的
被规避的法律是内国或某一外国的强行法
规避法律的目的已形成
第9题:
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适用某种法律的敌意
规避的对象为强制性或禁止性的规定
规避的方式为故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接点
必须是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
当事人适用有利于自己的法律的目的已达到
第10题:
只要当事人的行为最终导致原本应予适用的一国法律被他国法律的适用而取代,即构成法律规避行为
被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经内国冲突规范所援引的准据法,既包括强制性规定,也包括任意性规定
当事人往往是通过改变冲突规范中的连结点的种类来实现规避法律的目的,如在甲国定居的甲国人李某,加入乙国国籍,从而使应予适用“住所地法”而改为适用“国籍国法”
法律规避都是既遂行为,即当事人在客观上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并且达到了规避法律的目的
第11题:
当事人有规避法律的故意
当事人是通过变更静态连结点而实现规避法律的
当事人规避我国强行法的行为无效
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是当事人滥用冲突规范的结果
第12题:
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适用某种法律的故意
规避的对象为强制性或禁_卜性的规定
规避的方式为故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
必须是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
当事人规避法律的目的已达到
第13题:
A.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
B.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接点
C.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性或禁止性(强行法的规范)的规定
D.当事人还在进行规避法律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构成法律的规避的要件有()
第17题:
下列关于法律规避的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第18题:
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
第19题:
外国任意法
外国强行法
内国任意法
内国强行法
第20题:
当事人规避某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
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其应当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通过人为制造或改变一个或几个连接因素来实现法律规避
当事人的规避行为已经完成
第21题:
我国明确规定规避我国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行为无效
我国对于规避外国法的行为是否有效未明确规定
我国明确规定规避我国与外国的强行性法律的行为无效
我国对法律规避行为是否有效没有明确规定
第22题:
法律规避是一种排斥或限制外国法适用的法律,因此它可能由于当事人的行为而产生,也可能由于法院对于内国冲突规范的识别行为而产生
被当事人规避的法律可能是内国法,也可能是外国法,包括实体规范、程序规范和冲突规范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规避我国法律的行为无效,规避外国法律的行为,其效力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规避法律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因此是无效的,无论当事人规避的是内国法还是外国法
第23题:
以华赫特、魏斯等为代表的早期学者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有效的行为
法律规避的效力问题存在的另一种分歧是一些学者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无效行为
主张法律规避无效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根据“欺诈使一切归丁无效”原则,应否定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
主张法律规避无效的部分国家规定禁止规避本国强行法和外国强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