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题:
问答题
试论康德的自在之物。
正确答案:
“自在之物”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始终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其他许多观点的基础。他将统一的客观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既相互割裂又相互联系。“自在之物”既是认识的开始,又是认识的归宿。
(1)含义
康德的自在之物主要有三层含义:
①客观存在着的物
“自在之物”是作为我们的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
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
“自在之物”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它不是时空中的对象,因而,不能被认识。它是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先验理念有上帝、世界、灵魂三个。
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
“自在之物”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社会政治领域里的至善就是他所说的“共和国”。
(2)认识论上的意义
从自在之物在认识论上的意义来看,自在之物是感性的来源、认识的界限和范导原理。
①“自在之物”是我们认识的来源
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和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反应。“自在之物”就是刺激我们的感官的那个外部对象。感觉表象虽是主观的“现象”,但没有“自在之物”的刺激,感觉无法发生,认识也无法开始。
②“自在之物”是我们认识的界限
“自在之物”属于超验的彼岸世界,现象界属于此岸世界。“自在之物”作为感官的对象和理性的理念都是不可知的,它就成了我们认识的界限,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作为不可知的对象与现象界对立,构成知识的知性范畴,既不能超越感性经验去认识自在之物,也不能超越经验去认识理性的理念,否则就会产生幻相。
③“自在之物”对感性和知性起着范导作用
范导是指理性指引知性,作为规范引导。理念就是这种引导知性,从而使认识在经验领域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和系统化的动力和功能。理性的理念是一切知识的总体,是知识系统化的全体。知性总是不断地去追求知识的全体,因而不断地扩大知识范围,不断地使知识系统化。理性的理念作为独立存在的绝对真理,知识永远只能接近它而不能达到它。
(3)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
从自在之物在本体论上的意义来看,自在之物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
①消极意义
“自在之物”在认识领域内的意义是消极的。它不能被认识,而只是作为认识的界限,被限制在经验现象之外。
②积极意义
“自在之物”在实践领域内的意义是积极的。
a.“自在之物”虽不可认识,却是可以思考的。它的存在也可以由对上帝的信仰来保证。自在之物从纯粹理性领域过渡到实践理性领域,由理性的理念变为伦理学的道德实体,不再受经验界的规律限制,从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b.他把人分成感性存在的现象的人和理性存在的本体的人。现象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可以认识的。本体的人则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不可认识的;本体的人是意志自由的主体,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行为准则,是绝对命令;本体的人虽然不是经验世界的一部分,它却是经验世界的立法者和命令者,是道德行为永恒追求的“至善”。
c.在纯粹理性领域中,“自在之物”是一个不能被认识、超验的、没有客观有效性的理念。在实践理性中,“自在之物”成了能作用于经验世界且命令经验世界、为经验世界立法的自由意志。道德世界的理念具有客观有效性。在思辨领域里寻求对绝对实体上帝、世界、灵魂的认识是不会成功的,但在实践领域中却可能获得成功。他的任务是限制科学,为信念留地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