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题目
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相似考题
更多“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独抒灵性,不拘格套”主张的文学流派是()。

    • A、前七子
    • B、公安派
    • C、后七子
    • D、竟陵派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 第3题: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主张?


    正确答案: (1)、不满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2)、贬斥文学“主理”现象,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惹为“真诗乃在民间”。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学观念与创作体持怀疑,具有某种挑战性。

  • 第4题:

    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


    正确答案: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前后七子的诗文主张,主要是针对明初“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风提出的,目的是用一种高标准来振兴文学,改变明初以来文坛上没有生气的局面,有严羽“第一义悟入”的意思。李梦阳强调“唐调”,反对“性气诗”,对宋诗“主理不主调”不满等,都说明他对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的强调是正确的。但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在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守古人的法式,在这点上遭到何景明的批评,何氏比较重视诗歌意象的合于自然,比较重视学习古人的神情,这就比李梦阳略高一筹。后七子的王世贞虽然也倡导模拟复古,但他比较重视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作,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在诗学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都是向古人讨生活,因而其缺点很明显,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现实性。后来以徐渭、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文艺新思想所提出的“童心说”“性灵说”正是针对这一缺点而发的。

  • 第5题:

    明代“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观点的主要差异。


    正确答案: 前后七子: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企图重寻文学出路,借复古手段达到改革的目的。
    唐宋派: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主张文章要直抒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 第6题:

    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 B、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 C、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 D、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正确答案:B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1)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兴起。主张: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习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并反复强调诗与文不同体
    (2)前七子:比茶陵派大约晚二三十年,活动在弘治至正德年间,对台阁体和茶陵派都不满意,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故又被称为秦汉派
    (3)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从整体上看,复古主张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在学古问题上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4)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学派分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标榜唐宋八大家为效法的“正统”,强调文以明道。
    (5)公安派:在晚明文坛,出现了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一个著名观点。他们推崇“独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6)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提出求古人“精神”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清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明代“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观点的主要差异。

    正确答案: 前后七子: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后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企图重寻文学出路,借复古手段达到改革的目的。
    唐宋派: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主张文章要直抒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主张文学要“赤裸裸的抒情写世”,批判明前后七子和桐城派的是()
    A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C

    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D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前后七子”代表性的共同理论主张()。

    正确答案: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正确答案:1、彻底清除了台阁体诗文的影响,调整了明代诗文发展的方向;
    2、强化了文学的独立性,提升了诗文的地位;
    3、加强了对文学本体特性的认识,注重诗文的艺术技巧;
    4、重新认识了文道关系,将形式与内容并重。
    主要不足:过度拟古,影响了创作水准。

  • 第14题:

    简述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1)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兴起。主张: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习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并反复强调诗与文不同体
    (2)前七子:比茶陵派大约晚二三十年,活动在弘治至正德年间,对台阁体和茶陵派都不满意,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故又被称为秦汉派
    (3)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从整体上看,复古主张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在学古问题上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4)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学派分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标榜唐宋八大家为效法的“正统”,强调文以明道。
    (5)公安派:在晚明文坛,出现了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一个著名观点。他们推崇“独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6)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竟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提出求古人“精神”所在。

  • 第15题: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正确答案: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 第16题:

    “前七子”之后,以()、()为代表的“后七子”,主张“大历之后书勿读”,把文学复古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正确答案:李樊龙;王世贞

  • 第17题:

    简述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 第18题:

    “前后七子”代表性的共同理论主张()。


    正确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观。

    正确答案: (1)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2)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在前七子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扬复古、拟古的主张,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提出“独抒灵性,不拘格套”主张的文学流派是()。
    A

    前七子

    B

    公安派

    C

    后七子

    D

    竟陵派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正确答案: 1、彻底清除了台阁体诗文的影响,调整了明代诗文发展的方向;
    2、强化了文学的独立性,提升了诗文的地位;
    3、加强了对文学本体特性的认识,注重诗文的艺术技巧;
    4、重新认识了文道关系,将形式与内容并重。
    主要不足:过度拟古,影响了创作水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桐城派及其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康熙中由方苞开创,经刘大櫆至乾隆中姚鼐形成完整体系。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方苞论文最重“义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技巧方法;为文语言要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区别风格。刘大櫆分析“义”“法”关系及掌握“法”的途径,探讨“神气”、“音节”和“字句”的关系。姚鼐补充发展方、刘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观点,取得较高创作成就。该派影响直到近现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和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 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儒家思想;“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的形式技巧。方苞“义法”论的创立,为桐城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论,偏重于古文的艺术探讨,提出“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师,姚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使桐城派文论具有更完整的体系和理论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主张?

    正确答案: (1)、不满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2)、贬斥文学“主理”现象,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惹为“真诗乃在民间”。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学观念与创作体持怀疑,具有某种挑战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