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甲成立犯罪中止 B.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 C.甲潜入乙家原打算盗窃巨额现金,入室后发现大量珠宝,便放弃盗窃现金的意思,仅窃取了珠宝。对于盗窃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 D.甲向乙的饮食投放毒药后,乙呕吐不止,甲顿生悔意急忙开车送乙去医院,但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一小时,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医

题目
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甲成立犯罪中止
B.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
C.甲潜入乙家原打算盗窃巨额现金,入室后发现大量珠宝,便放弃盗窃现金的意思,仅窃取了珠宝。对于盗窃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
D.甲向乙的饮食投放毒药后,乙呕吐不止,甲顿生悔意急忙开车送乙去医院,但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一小时,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医生证明,早半小时送到医院乙就不会死亡。甲的行为仍然成立犯罪中止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中止。 A项,甲实施杀人行为的过程中,在还可以继续实施的情况下,由于“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放弃犯罪。由于行为人担心的是“日后”可能的处罚,在当时仍然有选择继续实施的余地,所以甲放弃犯罪具有自动性,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故A项正确。
B项,甲入户抢劫的过程中,客观上可以继续进行抢劫,主观上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为“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放弃犯罪。此处行为人也是担心“日后”可能的处罚而放弃,在当时有选择继续犯罪的余地,所以甲成立抢劫罪中止。故B项正确。
C项,无论是巨额现金还是珠宝,都属于财产,属于盗窃罪的法定对象(财物),基于法定符合说,行为人的行为完全具备盗窃罪的法定构成要件,其行为应成立盗窃罪既遂,而非中止。故C项错误。
D项,当犯罪行为实施后,行为人采取措施阻止结果的发生,但是由于介入因素导致结果仍然出现的:(1)如果采取的措施本身是足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即使介入因素割断了原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成立中止。如果行为人防止结果发生的行为本身又构成犯罪,则对新罪独立处罚。(2)如果介入要素并未隔断因果关系,或者原措施本身不足以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则不成立中止,仍然是既遂。甲已经实施完毕犯罪行为,在既遂结果出现前采取措施阻止结果发生,由于交通事故耽误了救治时间,导致死亡结果仍然出现。此处交通事故的出现确实是介入因素,但是乙并不完全是因交通事故而死(如被撞死),而是先前的中毒与之后的延误治疗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属于多因一果的关系范畴。乙的死亡结果与行为人的投毒行为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行为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乙是在交通事故中被撞死,则死亡结果可以独立归责于交通肇事行为,隔断了与投毒行为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和交通肇事罪(可能的)。故D项错误。
更多“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犯罪中止的要件?( )

    A: 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B: 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C: 必须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D: 必须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

    答案:A,B,C,D
    解析:
    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本题中ABCD
    四项均是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故本题答案选ABCD。

  • 第2题:

    甲预谋前往乙处杀害乙,但到达后,发现乙处有人,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可罚的不能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别。甲只是为杀人行为做准备,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 第3题:

    甲将乙打晕后拖入水中,以为乙必死无疑,但适逢过路人丙将乙救活。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不应作为犯罪处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未遂。本题中甲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甲认为应当实行的行为实行终了,但意外情况阻止了结果的发生,即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因此属于犯罪未遂。

  • 第4题:

    甲为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中,在能够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未遂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答案:C
    解析:
    刑法意义上的侵害行为,可以是人体的单个举动或动作,也可以是由几个连续举动或动作组成的一个整体行为。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自动的,行为人在还能够把犯罪进行下去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意图,不再实行侵害,有效地阻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视为犯罪中止。

  • 第5题:

    甲夜间潜人室内实施盗窃,结果发现是本单位同事家,于是放弃了盗窃的念头。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犯罪未遂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中止,什么是主动放弃犯罪。甲因为是同事家而自动放弃了犯罪。

  • 第6题: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凉菜中意图杀甲,甲伸出筷子夹凉菜时,乙感到害怕,谎称菜被苍蝇爬过不能吃,阻止了乙,后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属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B:属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C:构成故意杀人罪
    D:属于不能犯

    答案:B,C
    解析:
    被害人“甲伸出筷子夹凉菜”,表明生命面临紧迫危险,可判定杀人已“着手”。

  • 第7题:

    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A.自动性是中止犯与未遂犯、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
    B.自动性不以具有悔过之心为必要
    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D.犯罪中止也是法定量刑情节之一


    答案:A,B,C,D
    解析:
    解析:自动性指犯罪分子在自认为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由本人自主地决定停止犯罪,是否具有悔过之心并非认定自动性的必要条件;自动性是中止犯与未遂犯、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中止也是法定量刑情节之一。A、B、C、D表述均正确。

  • 第8题:

    以下关于犯罪预备、中止、既遂以及未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 B、尚未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 C、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 D、犯罪的中止和未遂必须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阶段

    正确答案:A,C

  • 第9题: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预备
    •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 C、犯罪未遂
    •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甲有外遇,欲杀其妻乙。某日,甲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乙。因久等乙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甲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犯罪预备
    •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 C、犯罪未遂
    •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

    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

    B

    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

    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D,A
    解析:
    A项,犯罪未完成形态只存在直接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中都不存在。
    B项,《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D两项,《刑法》第23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24条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第12题:

    单选题
    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真题]
    A

    犯罪预备

    B

    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 C
    解析:
    着手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对法益产生了现实、紧迫、直接的危险。一般认为,犯罪的着手是实行阶段的起点。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乙欲杀死丈夫甲,投毒于饭菜中,等待甲回家来吃。此时乙的投毒对甲的生命虽产生危险,但尚未达到紧迫、直接的程度,此时不属于杀人的着手,属于犯罪预备。犯罪预备与预备阶段的中止的区别是停止犯罪是被迫的还是自动的。成立犯罪预备,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为了犯罪,也即停止犯罪是被迫的。中止的自动性是指行为人认识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意图。本题中,乙打消杀人恶念,并倒掉事先准备的有毒饭菜,成立犯罪中止

  • 第13题:

    甲欲与其妻乙离婚,乙不同意,某日,甲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乙,因久等未归且惧怕法律制裁,甲打消杀乙念头,将菜倒掉。关于甲的犯罪未完成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成立犯罪预备
    B.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已经投毒,成立犯罪未遂
    D.已经着手,成立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答案:A,C,D
    解析:
    本案中甲已将毒药拌入菜中,因此不再是犯意表示,而是进入了犯罪预备阶段。因为饭菜还在甲的控制之下,是否端给乙吃还不一定,未对乙的生命造成“现实、紧迫的危险”,所以属于犯罪预备,而不属于“着手”的实行行为。此时,因为久等其妻未归且惧怕法律制裁而停止犯罪,是主动停止,故构成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 第14题:

    关于犯罪记录封存的适用条件,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2年)

    A.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
    B.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C.初次犯罪
    D.没有受过其他处罚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刑事诉讼法》第286条第1款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据此直接看出,A、B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本题选AB。

  • 第15题:

    甲为报复乙将毒药放人乙的饭菜中,后看乙中毒痛苦的样子于心不忍,赶快将乙送人医院,但乙仍死亡。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既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甲虽然主观上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意图,但是,已经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犯罪已经既遂,已不存在中止的可能。

  • 第16题:

    因乙移情别恋,甲将硫酸倒入水杯带到学校欲报复乙,课间甲、乙争吵激烈,甲欲泼乙,但情急之下甲未能拧开杯盖,后甲追乙离开教室。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答案:A
    解析:
    甲欲泼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拧开杯盖,说明行为已经着手实施,完全具有既遂的可能性,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既遂,因此只能认定为犯罪未遂。

  • 第17题:

    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犯罪行为实施完毕,则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B.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C.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D.犯罪中止只可能出现在故意犯罪中
    E.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

    答案:B,C,D,E
    解析:
    本题属于刑法题目。
    A项,行为人在实施完毕犯罪行为后、犯罪结果出现之前,自动采取措施有效地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成立犯罪中止。故错误,排除。
    B、C项,《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故正确,当选。
    D项,犯罪中止,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故正确,当选。
    E项,犯罪的预备阶段是指实施犯罪创造条件而进行的准备阶段。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二是实行终了的中止。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故正确,当选。

  • 第18题:

    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犯罪中止的要件?( )

    A.必须自动放弃犯罪
    B.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C.必须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D.必须是在危害结果产生之前放弃犯罪

    答案:A,B,C,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白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本题中A、B、C、D四项均是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故本题选ABCD。

  • 第19题:

    (2009年真题)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
    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
    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


    答案:A
    解析:
    解析: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包括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又称“普通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又称“特殊的犯罪中止”)。因此,普通的犯罪中止按照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两类,特殊的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犯罪结果出现以前的过程中,并且具有放弃犯罪的自动性和彻底性。此外,还必须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性,即行为人必须自动、积极地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地防止其所实施完毕的犯罪行为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因此,无论如何,只要犯罪既遂就不可能再成立中止,这里的难点在于损害结果与法定的危害结果的区别。根据构成要件说,判断既遂的标准就是犯罪实行行为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既遂形态主要有三种,其中结果犯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因此,出现了损害结果不一定构成犯罪既遂。

  • 第20题:

    关于犯罪记录封存的适用条件,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
    • B、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 C、初次犯罪
    • D、没有受过其他处罚

    正确答案:A,B

  • 第21题:

    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 A、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
    • B、是否着手不同
    • C、犯罪未遂可有预备未遂,犯罪中止则无
    • D、有无犯罪结果不同
    • E、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情况下,既有可能成立犯罪未遂,也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A,B,E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犯罪形态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
    A

    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没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B

    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

    犯罪预备只存在于故意犯罪的预备阶段

    D

    犯罪中止可以存在于故意犯罪的预备阶段


    正确答案: B,C
    解析:
    AB两项,过失犯罪以出现危害结果为必要条件。故意犯罪中,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有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C项,犯罪预备,是指在犯罪的预备阶段,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得逞的情形。
    D项,在整个犯罪构成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的是犯罪中止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A

    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

    B

    是否着手不同

    C

    犯罪未遂可有预备未遂,犯罪中止则无

    D

    有无犯罪结果不同

    E

    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情况下,既有可能成立犯罪未遂,也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实行阶段

    B

    犯罪告一段落,归于未遂之后,不可能出现犯罪既遂

    C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D

    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结果构成犯罪既遂的,应当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