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日:“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日:“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 ”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日:“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

题目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日:“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日:“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 ”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日:“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日:“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日:“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即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日:“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胄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请根据文段内容评价戴胄和唐太宗。


相似考题

1.(一)阅读下文,按要求作答。(5分)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日:“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日:“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日:“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日:“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叉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因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 坐:获罪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 令:美好C.令因请假,临召因悉令归家耕种 请假:请求休假D.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为狱:主掌讼事

更多“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日:“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日:“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的评价。

    A.长孙无忌

    B.魏徵

    C.尉迟敬德

    D.秦琼


    参考答案:B

  • 第2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日:“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日:“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 ”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日:“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日:“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日:“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即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日:“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胄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请根据文段内容说明戴胄对法律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解析:
    (1)从长孙无忌佩刀入阁一案可以看出,戴胄认为:法律应当公平,无论贵贱一视同仁,严格依法处置。 (2)从诈伪资荫一案可以看出,戴胄认为:法律是取信于民的根本,不能以言代法。

  • 第3题: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 A、长孙无忌
    • B、房玄龄
    • C、魏征(钜鹿郡人,今河北地界)
    • D、杜如晦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唐太宗对谁的妻子说“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 A、魏征
    • B、长孙无忌
    • C、房玄龄
    • D、秦叔宝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大唐法律《唐律疏议》的编写者是()。

    • A、姚崇
    • B、魏征
    • C、长孙无忌
    • D、孔颖达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关于晋《泰始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首创了“八议”制度
    • B、共十二篇三十卷
    • C、确立了“准五服以制罪”制度
    • D、由长孙无忌等制定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正确答案: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发放在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上,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使(官员)负责对我公平办事。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报酬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为什么呢?情势(这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意见(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 第8题:

    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

    • A、长孙无忌
    • B、褚遂良
    • C、魏征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唐太宗对谁的妻子说“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A

    魏征

    B

    长孙无忌

    C

    房玄龄

    D

    秦叔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犹言各部。亦借指各部的官员。曹:曹等,辈:尔曹(你们)。吾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案典(司法部门的官吏),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正确答案: 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致力于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用财物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唐太宗选择保护高宗的核心人物是:()
    A

    长孙无忌

    B

    刘季

    C

    张亮

    D

    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翻译: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正确答案: 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贞观律》的作者有( )

    A.长孙无忌
    B.李林甫
    C.房玄龄
    D.唐玄宗

    答案:A,C
    解析:
    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全面修订律令,经过11年的时间,完成并正式颁布《贞观律》。李林甫为唐玄宗时期的人物,故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选择AC。

  • 第14题:

    《唐律疏议·名例》中说:“诸八议者,犯死罪者,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诸犯私罪者,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德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当。”请就此予以分析。


    答案:
    解析:
    (1)这段话说明的是唐代封建贵族官员在法律上“议”、“当”的特权。
    (2)“议”即“八议”,也就是对八种特权人物犯罪实行优待的法律规定。但犯“十恶”大罪的,不用此律。“当”即“官当”,也就是允许以官爵当徒罪,一般公罪比私罪加当徒一年。
    (3)“八议”、“官当”的刑罚原则源于儒家的“礼有等差”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传统法律中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法律将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律相融合,实现礼与法的统一,“礼法合一”。
    (4)表明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具有身份法与伦理法的特征,对官僚贵族的特殊法律保护集中体现了法律中的等级身份性质。

  • 第15题:

    翻译: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正确答案: 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 第16题:

    以下当“只”讲的是()

    • A、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
    • B、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 C、在昔未臻,惟帝时宪
    • D、洪惟我后,勤哀兆庶
    • E、深惟针艾之法,旧列王官之守

    正确答案:B,C,D

  • 第17题:

    翻译: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扎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住。”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正确答案: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就在前面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元礼和宾客们听了无不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放过一会儿也来了,别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陈进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 第18题:

    “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
    • B、皇权至高无上
    •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 D、尚书省地位下降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唐太宗时,命长孙元忌、()等人修定《武德律》。


    正确答案:房玄龄

  • 第20题:

    单选题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的评价。
    A

    长孙无忌

    B

    魏徵

    C

    尉迟敬德

    D

    秦琼


    正确答案: A
    解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魏徵的评价。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将人作为镜子,可以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 第21题:

    单选题
    “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A

    宰相有职无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

    尚书省地位下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
    A

    长孙无忌

    B

    褚遂良

    C

    魏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唐太宗时,命长孙元忌、()等人修定《武德律》。

    正确答案: 房玄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