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10题。(15分)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

题目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10题。(15分)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6分)

(1)军中不解其故


相似考题
更多“(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10题。(15分)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 会天疾风 会:适逢

    C. 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 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正确答案:D
    【解析】过:错误。

  • 第2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下午安徽省阜阳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基本要求
    1.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深层含义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答辩题目: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
    2.丰富的语气表达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尊师重道”的例子。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三)深入研读
    1.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
    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2.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该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现象,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下交流。
    【板书设计】
    师说
    学者必有师
    老师职能 对比论证
    学习必要
    择师原则
    【答辩题目解析】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
    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以对比论证为例,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现象,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2.丰富的语气表达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扦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
    “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为王视齐寇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答案:B
    解析:
    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但前一个“以”表原因,译为“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译为“来”。

  • 第4题:

    翻译: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正确答案: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里罗列了几种人?


    正确答案: 五种人的五种表现

  • 第6题:

    冉氏烹狗记(节录) 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唯恐人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下列各句中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假使有仇敌或强盗夜里去劫持他家。)
    • B、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听到睡觉的床底下,像有轻微的喘息声。)
    • C、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讨厌知道它咬人勇敢,看见强盗却胆怯吗?)
    • D、若唯恐人闻其声息者。(好像害怕别人听到它的声音气息的样子。)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冉氏烹狗记(节录) 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唯恐人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A、说明勇于搏人怯于见贼的狗,只能落个被烹的下场。
    • B、说明勇于搏人的名狗都是怯于见贼的,应该果断处置,不可姑息。
    • C、讽刺某些人在家里不可一世,在外面却奴颜婢膝。
    • D、讽刺某些人对自己人无比凶狠,对敌人却胆小如鼠。

    正确答案:D

  • 第8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墨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正确答案: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纆:绳索。担纆: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采,即打杂草),有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使其谒见。
    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伯乐(喟然:叹息的样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一:副词,表加强语气,相当于“竟”)?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 第9题:

    问答题
    将下列短文抄写下来,并加上现代汉语标点,翻译。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吾醉汝道苦我何为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

    正确答案:
    (1)标点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吾醉,汝道苦我,何为?”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
    (2)翻译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哪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它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给下列文字加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日良入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申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正确答案:
    (1)标点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2)翻译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一块过生活。他们的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哭泣的,太少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先标点后翻译。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正确答案:
    (1)标点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予!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可胜观也,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先生难言之?”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业之辨,闇昏忽之意,非君子之道也,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艮而敦敏,成而聪明……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2)译文
    有一个叫宰我的人问孔子:“之前我听诸荣伊说:‘黄帝统治了三百年。’我想请问一下黄帝到底是人,还是非人,怎么能到三百年那么长呢?”孔子说:“唉,大禹、汤、文、周公就已经足够了,关于黄帝的问题,你为什么拿来为难我呢?”宰我说:“远古的事情传说,是隐蔽模糊,很不规整的,并非是君子的学问,而我很想知道。”孔子说:“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生来就有神灵之气,几个月的时候就能讲话了,幼小但聪慧齐全,长大后诚实勤奋,成人后聪明机智……在世的时候人民就能从中获利一百年,去世之后人民仍能敬畏他的神灵一百年,人民能用他所留下来的东西,所继承的教化一百年,所以说是三百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以下古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正确答案:
    (1)标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译文
    如今,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别人的桃李,众人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执政的人抓到了他就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狗、猪和鸡的人,他的罪过又比偷别人桃李的人更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至于进入比如他人牛马圈偷别人牛马的人,比偷别人狗猪鸡的人更加不仁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罪过更加深厚。至于杀掉没有罪的人,拽掉他的衣裳,拿走他的兵器,比进别人的牛马圈偷牛马更加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会知道并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大肆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举动,说那是仁义。这可以说他们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杀一个人,说那是不义,必定会有一重死罪。按照这种解释类推,杀十个人,是十倍的不仁义,必定会有十倍死罪。杀一百个人,是一百倍不义,必定会有一百倍的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很清楚而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做了大不义之事,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行为,说那是仁义,实际上是不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如果知道那是不义的,要怎么解释把不义的事写下来留传给后世呢?现在有的人,很少见到黑说是黑,多数时候见到黑说是白,那么肯定是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区别;很少尝到苦说是苦,多数时候尝到苦说是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范了很小的错误,众人知道分辨并责备;犯了大错去攻打他国,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赏那样的举动,说是仁义。这难道可以说他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因此可以知道,天下人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是凌乱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广泛地学习,对不明之处提出详细的问题,慎重地加以思考,对其进行正确地分辨,然后坚定地予以执行。除非不学,学不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思考,想不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分辨,分辨不清的,依然不能放弃;除非不行动,行动不能做得彻底,也绝不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百次也要做到;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千次也要做到。果真能这样做,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匡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日:“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答案:
    解析:
    (君王)不能够接受臣子的直谏就没有办法听到真实的情况,而贤人就不会来归顺(君王)。

  • 第1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扦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
    “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
    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 壅: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宰: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意: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 过:错误

    答案:B
    解析:
    B项中“宰”有很多义项,如县令、主宰、宰杀、宰相、官吏通称等,这里用本义,指奴隶。

  • 第15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壅塞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扦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
    “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日:“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选自《吕氏春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


    答案:
    解析:
    (君王)不能够接受臣子的直谏就没有办法听到真实的情况,而贤人就不会来归顺(君王)。

  • 第16题:

    翻译: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正确答案: 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他们每次准备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的拽啊摇啊他们的手肘。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他们好好写字。”鲁国国君说:“怎么呢?”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那些官吏都说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提醒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就会使他无法按照他自己的办法治理了,肯定有很多次了。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

  • 第17题:

    翻译: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正确答案: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 第18题:

    冉氏烹狗记(节录) 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唯恐人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以是颇患苦狗”“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两句正确意思是()。

    • A、冉氏因此很忧虑苦恼于这狗;因为它有仓卒之间一个早上的作用啊。
    • B、冉氏因此很忧虑苦恼于这狗;因为它在一时匆忙急促之间有用啊。
    • C、冉氏因此很害怕狗;因为它有仓卒之间一个早上的作用啊。
    • D、冉氏因此很害怕狗;因为它在一时匆忙急促之间有用啊。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於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於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正确答案:梁国即(魏国)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部:通“培”,培娄,小土丘),有奇异的鬼怪,喜欢摹仿人的儿侄子兄弟的样子。城中有长者到街市去而喝醉了回家,黎丘的鬼仿效他的儿子形状,搀扶并在路上折磨他(苦:使„„受苦)。长者回到家后,酒醒了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什么缘故?”他的儿子哭着用头碰地说:“作孽啊!没有这件事。昨天我到城东去收债去了,人们都可以询问。”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嘻(表示惊叹的声音)!这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早已经听说过奇鬼效人之事。明天特意喝酒于街市,希望遇到并刺杀他!”第二天早上,长者到街市并喝醉。他真正的儿子恐怕他的父亲不能够返回,随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见他真正的儿子,拔剑而刺他。黎丘老人的聪明被仿效他儿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杀害了他真正的儿子。被好像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种聪明啊!

  • 第20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里罗列了几种人?

    正确答案: 五种人的五种表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吕氏春秋·疑似》

    正确答案:
    (1)标点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2)翻译
    梁国的城北有一个叫黎丘的土丘,这里有一个奇鬼,喜欢仿效别人子侄的样子。城邑中有一个老人去市场喝醉了回来,黎丘的鬼就仿效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老人并在路上捉弄他。老人回家,酒醒后骂自己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半道上捉弄我,为什么?”他儿子哭着磕头说:“罪过呀,没有这种事。以前我到东邑去收债,你可以去问别人。”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唉!这一定是那个奇鬼,我本来就曾经听说过他。明日我一定专门再到市场喝酒,想遇到他并刺杀了他。”第二天到市场喝醉了。他的真儿子恐怕自己的父亲不能回来,于是过去迎接父亲。老人远处看到自己的真儿子,拔出剑来刺杀了他。老人的才智受到象自己儿子的人的迷惑,从而杀掉了自己的真儿子。那些被像士的人蒙蔽从而失去了真正的士的人,这就是黎丘丈人的才智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翻译: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正确答案: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冉氏烹狗记(节录) 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唯恐人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以是颇患苦狗”“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两句正确意思是()。
    A

    冉氏因此很忧虑苦恼于这狗;因为它有仓卒之间一个早上的作用啊。

    B

    冉氏因此很忧虑苦恼于这狗;因为它在一时匆忙急促之间有用啊。

    C

    冉氏因此很害怕狗;因为它有仓卒之间一个早上的作用啊。

    D

    冉氏因此很害怕狗;因为它在一时匆忙急促之间有用啊。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